2017年青海师范大学法学与社会学学院331社会工作原理[专业硕士]之社会工作概论考研强化模拟题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本土性社会工作
【答案】本土性社会工作指的是对某种助人模式(包括理念、过程和方法)的判断和认定,即指那些土生土长的、发挥着有效的助人功能的制度化的行动过程。那些生长于本土的,与其经济、政治和社会制度以及文化传统相适应的有效的、制度化的助人模式可称为本土性社会工作。
2. 地区发展模式
【答案】这个模式是在一个地域内鼓励居民通过自助及互助去解决社区内的问题。工作的重点是提高居民的民主参与意识与挖掘、培养当地人才。社区工作者的工作主要是提高居民的参与意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居民之间的合作精神,加强居民对社区的归属感。这个模式通常用于那些比较简单的社区。它采用的方法是自助与合作的方法,以具体目标为主,通常未能有效地引进外来的资源。
3. 剩余性社会福利
【答案】剩余性的社会福利是指当家庭和市场等常规机制瘫痪时,国家的干预必不可少,从而满足公民的社会需要,解决社会问题。这种福利带有明显的针对性和排他性,同时多数福利项目也需要通过家计调查的监督与评估手段来完成。
4. 老年社会工作
【答案】老年社会工作可以从狭义和广义两个方面来界定:
(1)狭义的老年社会工作,又称专业老年社会工作,是指社会工作者运用社会工作专业服务方法,充分协助老年人解决生活过程中所遇到的困难,使老年人度过一个安乐祥和的晚年。专业老年社会工作是严格意义上的社会工作。
(2)广义的老年社会工作,又称为老年人服务或老年人福利,泛指社会上一切有利于增进老年人适宜生活的社会服务活动。
5. 个案研究
【答案】个案研究是指将时间系列设计应用到对单个对象干涉或政策的影响评估,又称单个案设计或单系统设计。其案主系统可指个人,也可是一个家庭、一个社区等。研究者首先针对单个对象的特定目标进行足够多的重复测量,该阶段称基线期。稳定趋势的出现是重复测量是否结束的标志。然后,研究者引入服务并继续进行多次重测,本阶段称介入期或实验期。基线期的数据要与介入(实验)期的数据比较。研究者可把上述测量资料按时序画在一张图表上,在每个资
料点间连上线段,判断数据变化趋势。如果数据趋势的变化点与基线期和干涉期的转换同时发生,一般可以认为干预发生了效果。
6. 积极的(社会)福利与消极的(社会)福利
【答案】根据福利的目标(或功能)、影响与后果,社会福利还可以分为积极的福利与消极的福利。
(1)消极的福利是指福利的给予须附带辱化条件,通常接受者要付出一定的代价。
(2)积极的福利是指福利本身不是单纯为了经济的目标,而是在满足经济利益的基础上促进个人的人格发展
7. 社会责任论
【答案】残疾的社会责任论认为,一个人患有残疾主要是由社会因素造成的,不管是先天性残疾还是后天残疾都是如此。先天性残疾可能是残疾人的父母缺乏某些知识或者遇到不可抗拒的事件而造成的,后天残疾则主要是社会条件不具备造成的。残疾的社会责任论是人们对致残的多种原因有了较多了解、对个人权力和社会的责任有较深刻认识后的产物。虽然把残疾的责任完全归结于社会因素并不一定适当,但这一理论把人当作社会的人、认为社会负有改善人的生存条件的观点有益于人的健康发展,这无疑是一种进步。
8. 社会事实(涂尔干)
【答案】社会事实是种社会学概念,由涂尔干作为社会学的特殊研究对象而提出的。社会事实是指外在于个人,却能制约个人行为社会现象。社会事实,区别于个休事实,它以社会为基础和承担者。具体来说,一切行为方式,不论它是固定的,还是不固定的,凡是能从外部给予个人以约束的,或者换一句话说,普遍存在于该社会各处并具有固有存在的,不管其在个人身上的表现如何,都叫做社会事实。社会事实具有如下特征:
(1)客观性:社会事实对于个人来说是外在的,具有客观性。
(2)强制性:社会事实“具有一种必须服从的,带有强制性的力量,他们凭着这种力量强加于人,而不管个人是否愿意接受。”
(3)普遍性:“它之所以是普遍的,是因为它是集体的。”也就是说,构成社会事实的现象是社会全体成员或相当数量的成员共有的普遍特征。
二、简答题
9. 简述比斯台克的价值体系。
【答案】比斯台克在其1961年出版的《个案工作关系》一书中,提出了他的社会工作的价值体系,他认为:
(1)人的尊严和价值是至高无上的;
(2)人在生理、智力、情感、社会、审美和精神方面具有天赋的潜能和权力;
(3)人具有实现其潜能的天生的驱动力和义务;
(4)人具有选择的能力,并且由于其有自我实现的义务,他具有自我决定的权力;
(5)每一个人都是一个个体,并且他有这样被考虑的权利和需要;
(6)为了其潜能的实现,人有要求合适的手段的权利;
(7)每一个人需要在其社会提供的权力和社会保证的机会方面和谐发展,以满足他在身体上、心理上、经济上、美学上和精神上的基本需要;
(8)人的社会活动在其自我实现的斗争中是重要的;
(9)社会有义务促进个人的自我实现;
(10)社会通过其个体成员的贡献有权利变富。
10.简述矫正社会工作的产生条件。
【答案】促使矫正观念和矫正社会工作产生的条件主要有:
(1)学术条件
这一时期,心理学、教育学和社会学等社会科学学科都己经建立并得到一定的发展,这使人们对犯罪的原因比以前有了更为科学和正确的认识,由此导致社会对罪犯的惩罚观念发生变化,同时也使人们运用心理学、教育学和社会学的知识对罪犯的心理和行为进行矫正成为可能,从而为矫正社会工作提供了直接的理论和知识来源并为矫正社会工作的产生创造了条件。
(2)社会历史条件
这一时期,资产阶级对自由、平等和人权的关注己经超出了一般社会成员的范围,开始关注罪犯的权利,由此导致行刑观念和行刑方式的变革,徒刑取代了过去残酷的刑罚和行刑方式,徒刑的广泛运用导致现代监狱制度的产生,而徒刑的局限又导致了监狱制度的改革,矫正社会工作是监狱改革的直接产物,并且,伴随着监狱改革的不断深入,矫正社会工作也不断发展。
11.医务社会工作的基木原则与价值基础。
【答案】医务社会工作的基本原则与价值基础主要包括:
(1)医务社会工作的基本原则
医务社会工作实践遵循的基本方针和基本原则多种多样,核心是将病人作为人来看待,并为病人提供更好的健康照顾服务,满足病人的健康需要。纵观人类社会医学发展历史,仁心仁术、救死扶伤、治病救人和匡世救国是医学的最高目标。
(2)医务社会工作的价值基础
医务社会工作是医护专业价值观与社会工作专业价值观的结合体。
①医学之父希波克拉底认为,医学的专业价值观和最高的职业道德是为病人和服务对象谋福利,做自己有能力做的事情,绝不利用工作之便做缺乏道德乃至违法的事,要严格保守秘密,尊重个人隐私等。
②美国社会工作者联合会的专业价值观承认个人在社会中拥有至高无上的重要性,尊重服务对象与自己的工作关系并保守秘密,尊重个人和群体的差异,维护社会正义和所有人的最大福利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