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广州大学政治与公民教育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631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考研题库
● 摘要
一、辨析题
1. 发展是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
【答案】该说法正确,具体分析如下:
把发展作为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是由中国共产党执政的历史地位决定的。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是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的科学总结。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中说明了世界的状态,即联系、发展和矛盾的。事物的运动构成了变化,而变化促进了发展。发展是前进上升的运动,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因此我们应当以发展的眼光看问题。我们现在处于时刻发展与变化的世界,因此我党要抓住时机,以求得不断的发展与进步。
2. 对待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正确态度应该是坚持和发展。
【答案】正确。具体分析如下:
马克思主义是客观真理,又是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的统一。因此,我们的正确态度就是“坚持”和“发展”的统一。
一方面,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批判“过时论”,马克思主义的许多理论在160多年的今天任然被证明是对的。另一方面,马克思主义理论必定随着时代、实践和科学的发展而不断发展,要与时俱进,不断创新。马克思主义的生命力在于创新。只有进行创新,才能不断发展。创新又是以坚持和继承为前提的。把继承和创新统一起来,理论才能真正顺应时代和实践的呼唤,体现与时俱进的要求。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又要谱写新的理论篇章; 要发挥革命传统又要创造新鲜经验。
3. 有人说:“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只能讲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而不应提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否则就是脱离实际。”请用共同理想和远大理想的关系来分析评论这一观点。
【答案】这一观点割裂了共同理想与远大理想的联系,是错误的。具体分析如下:
共产主义理想是建立在科学基础上的社会理想,是人类历史上最崇高的社会理想,实现共产主义理想是共产党的远大理想和最高纲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全体中国人民现阶段的共同理想,实现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是统一的。
(1)实现共产主义理想必须以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为基础。因为,实现共产主义理想必须要经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阶段; 中华民族走向共产主义必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 实现共产主义理想必须做好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每一项工作。
(2)实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必须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因为,实现建设中
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必须以共产主义理想为导引; 实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必须以共产主义理想为精神支柱; 实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必须树立共产主义理想为其精神动力。
(3)忽视远大理想与共同理想的紧密联系和相互统一,就会导致共产主义“渺茫论”和“空想论’,,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过程中就会迷失方向,失去前进的动力。我们应该立足当前、把握未来,在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的实践中,进一步树立和坚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
4. 经济全球化是一个充满矛盾的进程,它对发展中国家既有积极有效的作用,也有消极的影响
【答案】正确。经济全球化对发展中国家既有积极的作用,同时也有消极的影响。
(1)经济全球化对发展中国家具有积极的影响。经济全球化使资源在全球范围加速流动,发展中国家可以利用这一机会引进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以实现产业结构的高级化,增强经济的竞争力,缩短与发达国家的差距; 发展中国家可以通过吸引外资,扩大就业,使劳动力资源的优势得以充分发挥; 发展中国家也可以利用不断扩大的国际市场解决产品销售问题,以对外贸易带动本国经济的发展; 发展中国家还可以借助投资自由化和比较优势组建大型跨国公司,积极参与经济全球化进程,以便从经济全球化中获取更大的利益。
(2)但是经济全球化也会产生消极的后果。卞要表现是:
①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差距扩大。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发展中国家获益很少,总体上处于更为不利的地位。
②在经济增长中忽视社会进步,环境恶化与经济全球化有可能同时发生。
③各国特别是相对落后国家原有的体制、政府领导能力、社会设施、政策体系、价值观念和文化都面临着全球化的冲击,国家内部和国际社会都出现不同程度的治理危机。
④经济全球化使各国的产业结构调整变成一种全球行为,它既为一国经济竞争力的提高提供了条件,同时也存在着对别国形成依赖的危险。经济全球化所带来的消极后果,会制约甚至破坏全球生产力的发展,对全球经济持续稳定健康地发展带来严重影响。
5. 矛盾的同一性是相对的,斗争性是绝对的。
【答案】该说法正确,具体分析如下:
(1)矛盾的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性质和趋势。它有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矛盾着的对立面相互依存,互为存在的前提,并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 二是矛盾着的对立面之间相互贯通,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矛盾的同一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体现了物质静止的相对性。“一方的存在要以另一方的存在为前提”,“在一定条件下才能够转化”。
(2)矛盾的斗争性是矛盾着的对立面之间相互排斥、相互分离的性质和趋势。矛盾的斗争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体现了物质运动的绝对性。
(3)矛盾的同一性和矛盾的斗争性是相互联结、相辅相成的。没有斗争性就没有同一性,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没有同一性也没有斗争性。无条件的绝对的斗争性与有条件的相对的同一
性相结合,构成事物的矛盾运动,推动事物的发展。
6. 剩余价值是剩余劳动的特殊表现。
【答案】该说法正确,具体分析如下:
剩余劳动是劳动者生产自己和家属生活必需品的必要劳动以外的劳动。剩余价值是雇佣工人剩余劳动创造的、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超过劳动力价值的新价值。剩余劳动的出现和发展,是社会生产力和劳动生产率提高的结果,与社会形态无关。但剩余劳动的占有状况则体现了各种不同的社会生产关系。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下,剩余价值是剩余劳动的凝结,是剩余劳动的特殊表现。
二、论述题
7. 试述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含义及其辩证关系,并以此原理说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哲学根据。
【答案】(1)矛盾的普遍性
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有,是对矛盾普遍性的简明表述。其含义是: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存在于一切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旧的矛盾解决了,新的矛盾又产生,事物始终在矛盾中运动。
(2)矛盾的特殊性
矛盾普遍存在,但不同事物的矛后又是具体的、特殊的。矛盾的特殊性有月种情形:
①不同事物的矛盾各有其特点;
②同一事物的矛盾在不同发展过程和发展阶段各有不同特点;
③构成事物的诸多矛盾以及每一矛盾的不同方面各有不同的性质、地位和作用。
(3)矛盾的普遍性与矛盾的特殊性的辩证关系
矛盾的普遍性与矛盾的特殊性是辩证统一的关系。
①矛盾的普遍性即矛盾的共性,矛盾的特殊性即矛盾的个性。矛盾的共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矛盾的个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
②矛盾的共性和个性、绝对和相对的道理,是关于事物矛盾问题的精髓,是正确理解矛盾学说的关键,不懂得它,就不能真正掌握唯物辩证法。
(4)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哲学根据
①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的原理是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各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哲学基础,也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哲学基础。
②21世纪,人类社会的变化将更加剧烈而深刻,新情况、新问题层出不穷,因此,掌握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辩证关系的原理,把马克思主义同我国实际和时代发展相结合,与时俱进,不断开拓新境界,是我们面临的重大课题。
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又根据时代条件赋予其鲜明的中国特色,以全新的视野深化了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从理论和实践结合上系统回答了在中国这样人口多底子薄的东方大国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