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吉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333教育综合[专业学位]之中国教育史考研强化五套模拟题
● 摘要
一、辨析题
1. 课程即学校开设的全部学科的总和。
【答案】这种观点是错误的。具体理由如下:
(1)课程是受教育者学习的学科总和及其进程和安排,按照一定社会的需求和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水平,有计划、有目的、有组织地安排的。
(2)课程不仅包括学校开设的全部学科,还包括学校有目的地开展的各种活动,以及学校内其他影响学生发展的各种潜在的教育影响。课程不但包括对教学内容的规范,而且包括对教学进程的规范。
2. 智力是创造力的充要条件。
【答案】这种观点是错误的。具体理由如下;
(1)智力是创造力的必要条件,而不是充分条件。从智力与创造力的关系来看,高智力者,创造力可高可低; 低智力者,创造力一定低。反过来看,高创造力者,智力较高; 低创造力者,智力可高可低。
(2)智力是创造力的一个重要影响因素,但小是唯一的决定因素,创造力还受到知识、人格特征、动机等因素的影响。
3. 教师个体专业化的过程就是取得教师资格证书的过程。
【答案】此观点错误,原因具体分析如下:
(1)教师个体专业化和教师资格证书的含义
①教师个体专业化是指教师作为专业人员在专业思想、专业知识、专业能力、专业品质等方面由不成熟到比较成熟的发展过程。即由一个专业新手发展成为专家型教师或教育家型教师的过程。教师专业发展的具体内容包括:
第一,专业理想的建立。教师的专业理想是教师在对教育工作感受和理解的基础上所形成的关于教育本质、目的、价值和生活等的理想和信念。
第二,专业知识的拓展。教师的专业知识是教师职业区别于其他职业的理论体系与经验系统。教师专业知识拓展包括三个方面:首先是量的拓展,即教师要小断地更新知识,补充知识,扩大自己的知识范围。其次是知识的质的深化,即从知识的理解、掌握到知识的批判,再到知识的创新。再次是知识结构的优化,以广泛的文化基础知识为背景,以精深的学科知识为主干,以相关学科知识为必要补充,以丰富的教育科学知识和心理科学知识为基本知识边界的复合性的主体知识结
构,是专业性教师追求的目标。要获得教师资格证书,但获得教师资格证书并不等于成了一个成熟的教育专业人员,教师个体专业化是教师自身素质提高和专业自我的形成,最终成为教育世界的创造者,它是一个持续的专业发展过程。
第三,专业能力的发展。教师的专业能力就是教师的教学能力,是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形成的顺利完成某项任务的能量的本领。教师专业能力是教师综合素质的最突出的外在表现,一也是评价教师专业性的核心因素。教师专业能力一般包括:设计教学的能力,表达能力,教育教学组织管理能力,教育教学交往能力,教育教学机智,反思能力,教育教学研究能力,创新能力。
第四,专业自我的形成。教师专业自我就是教师在职业生活中创造并体现符合自己志趣、能力与个性的独特的教育教学生活方式以及个体自身在职业生活中形成的知识、观念、价值体系与教学风格的总和。
②教师资格证书是国家颁发给个人,允许其从事教师职业的一种资格凭证。
(2)从事教师职业首先要获得教师资格证书,但获得教师资格证书并不等于成了一个成熟的教育专业人员,教师个体专业化是教师自身素质提高和专业自我的形成,最终成为教育世界的创造者,它是一个持续的专业发展过程。
4. 皮亚杰与维果茨基的知识建构观无明显差异。
【答案】此观点错误,原因具体分析如下:
皮亚杰和维果茨基都认为知识是个体对经验的建构,但在知识的实质以及知识的建构过程方面,两人仍存在着明显的理论上的差异。对其具体分析如下:
(1)通常将皮亚杰的知识建构观称为认知的或个体的建构主义。认知建构主义者认为,知识以心理结构的形式存在于学生的头脑之中,这种知识是通过同化、顺化等过程,为个体所建构起来的。
(2)维果茨基的知识建构观则称为社会建构主义。社会建构主义者认为,知识在得以内化之
前,以各种社会文化工具的形式存在于社会之中,而知识的内化则是个体与社会环境互动的结果。
二、简答题
5. 试述清末封建教育的衰落及向近代教育转型的历史趋势。
【答案】鸦片战争之后,中国逐步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与此同时,封建传统教育日益空虚无用。封建教育向近代教育转型就成为不可逆转的历史趋势。
(1)清末封建教育的衰落
鸦片战争前后,清朝己成为一个衰老的封建帝国,教育仍沿用旧制,日益空疏、腐败,各种矛盾加深。
①科举制度的腐败。清末科举流弊百出。“四书”中可以出的题目大多出尽,于是便硬编出很多偏题、怪题,甚至把经书上毫无相关的词拼在一起命题作文,考试严格规定文章必以八股为体裁,书写字体必用小楷。士子即使是考上了进士,亦多无真才实学。而不学无术,花钱买取功
名的现象也很常见。
②官学名存实亡,私学教育也空疏腐化。清末在教育制度上,中央设国子监,地方有府学、州学、县学、书院,此外还有义学、社学、私塾。但这些学校,大多徒具其名。并且学校与科举紧密相连,只有府、州、县学的生员,才有参加科举考试的资格,官学成为科举的阳属。当时,遍布全国各地的各种形式的私塾,倒是清代士子真正读书受教育的地方,但教育内容仍以儒家经典为中心,士子苦读多年,同样无真才实学。
③实行思想钳制,大兴文字狱。为了维持摇摇欲坠的统治,清朝政府极端顽固守旧,闭关自守,对知识分子实行高压政策,进行思想钳制,不允许有任何新思想产生。他们大兴文字狱,强调读书士子必须遵守“圣谕广训”、“卧碑”等。在学术上,极力推崇义理学、考据学、辞章学,把这些定为学术正统,其他黔为异端。尤其推崇义理之学,将之视为儒家正宗,成为统治阶级的代表思想,特别提倡程朱学说,朱熹注的《四书》和程朱一派解释的《五经》,成为科举考试的标准,也是学校教学的依据,其他学派均视为邪说。考据之风沿续到清末也很盛行,专讲古代训话名物,校勘古典经籍,引导学者专钻故纸堆,脱离现实,保全自己。
(2)封建教育向近代化转型的历史趋势
①中国社会政治、经济的变化,是中国封建传统教育向近代教育转型的最根本的社会原因。资本主义列强用大炮轰开了中国的大门。中国社会遇到了数千年未有之变局,一个经过长期缓慢发展的古老的封建社会,一步一步地变成了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中国社会进入了近代时期。政治上大一统的中央集权被打破; 经济上自给自足的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的自然经济逐步解体,宗法家族制度的经济基础被破坏; 思想观念上占统治地位的儒家思想体系失灵,无论怎样“克己复礼”、“忠君重道”均无法抵制洋枪大炮; 只通过科举选取封建士大夫的人才培养模式,己不符合新形势对人才的要求。
②传统教育的空虚无用是其向近代教育转型的直接原因。随着中国社会的巨变,传统的教育日益显示出其不合时宜。封建的教育制度和教育内容已经不能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教育也不能为社会的发展提供合格的人才。随着中国国门被打开,传统的教育观念与教育制度、内容、方法等都将受到难以避免的冲击,它必然也必须向近代教育转型。
6. 我国隋代采用何种方式集中选士大权? 有何特点?
【答案】(1)我国隋代采用了科举考试制度也就是采取考试的办法,以分科举人取代了魏晋以来的九品中正制,集中了选士大权,巩固了中央的统治。
(2)隋代科举制度的特点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①隋代采用科举制是为了革除汉代以来的选官制度的弊端,使之更加符合中央集权的需要。隋代的中央集权制度比秦汉又有加强,以门第取人的九品中正制既不利于中央集权制度的加强,又不利于合乎要求的人才的选择和任用,其己经不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迫切需要一种新型的选官制度来替代它,隋文帝为了集中选士大权,采用考试的办法,终于以分科举人取代了九品中正制,科举制度便应运而生了。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