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南昌大学体育与教育学院333教育综合[专业硕士]之中国教育史考研强化模拟题
● 摘要
一、单选题
1.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前,苏联在实施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过程中,曾出现把智育视为教育的中心任务、片面追求升学率、相对忽视劳动教育的现象。此现象发生于( )。
A. 建国初期的教育改革
B.20年代的教育改革
C.30年代的教育改革
D. 卫国战争时期的教育改革
【答案】C
【解析】苏联在具体实施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过程中也出现了某些偏差:20年代过分强调
,因而严重地影响了学校教育工作的质量; 30年代劳动教育,把生产劳动看做“学校生活的基础”
则把学生的智育看成是压倒一切的中心任务,片面追求升学率,忽视甚至取消了劳动课,结果使学校教育走上了另一个极端。在苏联建国初期,开展了大规模的扫盲运动,建立无产阶级的教育领导机构一实行民主化、非宗教化的国民教育原则,建立了统一劳动学校等等。因此,答案选C
2. 中国最早采用班级授课制是在( )
A.1890年
B.1990年
C.1900年
D.1862年
【答案】D
3. 对于先秦儒家学者所概括出的五种人伦关系,董仲舒最为强调的二种是( )
A. 君臣、父子、兄弟
B. 君臣、父子、夫妇
C. 君臣、父子、朋友
D. 父子、兄弟、夫妇
【答案】B
4. 提出“只有当教学走在学生发展前面的时候才是好的教学”这一命题的教育学是( )。
A. 凯洛夫
B. 赞科夫
C. 苏霍姆林斯基
D. 阿莫纳什维利
【答案】B
【解析】赞科夫主要是通过他的“教育与发展关系问题”实验来发展苏联的教育理论的。其代表作有:《和教师谈话》、《教学与发展》等。赞科夫赞同苏联心理学家维果茨基提出的教学与发展关系的观点和“最近发展区”理论。赞科夫高度评价了维果茨基关于教学与发展问题的思想,并以此作为自己实验的理论基础,提出教学、教育和发展之间有着复杂的相互依赖关系。他提出了5项教学论体系的新原则:以高难度进行教学的原则、在学习时高速度前进的原则、理论知识起主导作用的原则、使学生理解学习过程的原则、使班上所有学生都得到一般发展的原则。“只有当教学走在学生发展前面的时候才是好的教学”即体现了这样的教学原则。
5. 历史上有各种关于人的发展动因的理论和假设。 下列学说中,支持“外铄论”观点的是( )
A. 成熟论
B. 性善论
C. 人本主义心理学
D. 行为主义心理学
【答案】D
【解析】根据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动因是源于内还是源于外,可以将影响人的身心发展因素分为内发论、外烁论和相互作用论。主张性善论者、遗传决定论和成熟论者一般强调内在因素在人的身心发展中的决定作用,被称为个体发展动因上的内发论。“外烁论”强调人的发展主要依靠外在的力量,诸如环境的刺激和要求、他人的影响和学校的教育等。其代表人物有中国的荀子、英国的洛克和美国的华生。华生也是行为主义心理学的代表人物。行为主义心理学主要研究刺激一反应的联结,在人的发展方一面,强调外部环境刺激对人的发展的决定作用。人本主义心理学认为,人的成长源于个体自我实现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是人格形成、发展的动力。
6. 私学产生的直接原因是( )。
A. “文化下移”和士阶层的出现
B. “文化下移”和“四民”阶层的出现
C. 生产力发展
D. 官学失守
【答案】A
7. 早期改良派人物中,较早勾画出中国近代学制的轮廓的是( )
A. 王韬
B. 薛福成
C. 马建忠
D. 郑观应
【答案】D
8. 《学记》将大学教育的年限划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从第一年到第七年,第二阶段从第八年到第九年,第九年考试合格,称之为( )。
A. 博士
B. 大成
C. 翰林
D. 大儒
【答案】B
【解析】一年是离经辨志; 三年视敬业乐群; 五年视博习亲师; 七年视论学取友; 谓之小成。九年知类通达,强立而不反,谓之大成。
9. 某学生因对“必须坚持每天一定量运动达半年以上”的要求感到自己落实困难而放弃了瘦身计划。根据班杜拉的理论,这表明其对瘦身的( )。
A. 结果期望低
B. 结果期望高
C. 效能期望低
D. 效能期望高
【答案】C
【解析】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班杜拉自我效能感理论的理解与掌握情况。班杜拉提出了与传统的期待概念不同的效能期待概念。传统的期待概念指的只是对行为结果的期待,是个体对自己的某种行为会导致某一结果的推测,如果某学生能预测到每天一定量运动达半年以上就能瘦身,则可能去坚持运动; 效能期待则指个体对自己能否实施某种成就行为的能力的判断,它意味着个体是否确信自己能够成功地进行带来某一结果的行为。当个体确信自己有能力进行某一活动时,他就会产生高度的自我效能感,并去实施该活动。某学生虽然明了每天一定量运动能达到瘦身的结
,且要“达半年以上”,这一要求自己无法做到,这表明其对瘦身果,但他觉得“每天必须坚持”
的效能期望较低,只好放弃瘦身计划。这道题对题目的理解程度要求很高,只有对题干理解清晰才能做对这道题。另外还不能混淆四个选项分别对应的意思。故本题的正确答案为C.
10.王守仁“致良知”这个命题创造性地综合自( )
A. 《论语》和《孟子》
B. 《论语》和《中庸》
C. 《孟子》和《中庸》
D. 《孟子》和《大学》
【答案】D
【解析】“致良知”说是土守仁论述教育问题的理论基础。他认为人人都有“不待学而有,不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