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四川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333教育综合[专业硕士]之外国教育史考研仿真模拟题

  摘要

一、简答题

1. 简述课程目标确立的依据。

【答案】课程目标是有关某门教学科目或某项教学活动所要完成的任务的指标体系。一般来说,课程目标可以包括技能、知识、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课程目标确立的依据主要有:

(1)教育目的与培养目标

课程目标是实现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的一种手段,只有在明确提出教育的总目的和培养目标后,课程目标才可能清晰化,才可能对整个课程的制定和实施起到应有的作用。

(2)学生因素

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具有不同的年龄特征,课程目标要依据学生的年龄特征而制定。

(3)学科发展

同一门课程在不同级别、不同类型的学校中的目标是不同的。例如数学课程,在小学和中学,在普通高中和职业高中,其课程目标都应根据培养目标的不同而有不同的规定。

(4)社会要求

社会对不同课程要实现的功能有不同的要求,课程目标的确立也应考虑到社会要求。

(5)课程特点

课程可以分为宏观课程和微观课程。宏观课程又可分为普通课程、职业课程和专业课程,这些课程的目标应该不同。普通课程的目标一般以认知类目标为主,职业类课程则应以实践类目标为主,专业类课程则兼有两类目标。微观课程如语言一文化类课程、哲学一政治类课程和道德伦理类课程、以及艺术一体育类课程等都有其不同的特点,课程目标也应根据其特点来确立。

2. 简述产婆术的主要特点。

【答案】(1)产婆术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形成了独特的师生间对话的方法,一般称为“苏格拉底方法”。这一方法主要由讥讽、助产术、归纳和下定义四个步骤组成。

①讥讽是就对方的问题不断提出追问,迫使对方陷入矛盾,承认自己的无知;

②助产术是逐步引导对方的思维,帮助对方自己得出答案;

③归纳是从各种具体的事物中找出事物的共性,形成一般的概念;

④下定义是把个别事物归入一般概念,得到关于事物的普遍概念。

(2)这种方法的使用需要有一定条件:

①受教育者须有探索真理的愿望和热情;

②受教育者必须就所讨论的问题有一定的知识积累;

③教育对象更适合有一定推理能力的成年人。

(3)这一方法的主要特点是通过与学生的对话来获得对事物的认识。由于对话不是建立在教师对学生的强制性灌输上,而是建立在与学生的共同讨论,从具体到抽象、从已知到未知的基础上,有利于思维的训练和真理的发现,因而对以后西方教育教学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但是,苏格拉底的方法,是片一面主观的,它不是在学生注意观察实际现象或阅读掌握大量资料文献的基础上进行对话,其结果对问题的探讨很难深化,不易于提高学生的思想水平。如果完全按照苏

,学生的思想不是更清晰了而是更混乱了。 格拉底的类似诡辩办法进行“辩证”

3. 简述资源管理学习策略及其类别。

【答案】资源管理学习策略是辅助学生管理可用环境和资源的学习策略,包括时间管理策略、学习环境管理策略、努力管理策略、学业求助策略。

时间管理策略是指通过一定的方法合理安排时间、有效利用学习资源; 学习环境管理策略主要涉及如何有效选择安排干扰较小的环境学习,充分利用学习情境的相似性等; 努力管理策略主要涉及掌握一定方法排除学习干扰,使精力能有效集中在学习任务上; 学业求助策略指当在学习上遇到困难时,如何向他人请求帮助的行为。

4. 简述教育实验内在效度与外在效度的含义,并举出两种影响实验效度的心理效应。

【答案】(1)内在效度的含义

教育实验的内在效度指自变量与因变量联系的真实程度,即研究的结果能被解释的程度。它表明的是因变量的变化在多大的程度上是来自于对自变量的操纵。

(2)外在效度的含义

外在效度涉及教育实验研究结果的概括化、一般化和应用范围问题,表明实验结果的可推广程度,研究结果是否被正确地应用到其他非实验情境、其他变量条件及其他时间、地点、总体中去的程度。外在效度可分为总体效度和生态效度。

(3)影响实验效度的心理效应

例如,霍桑效应、皮革马利翁效应等对教育实验的效度都有一定的影响作用。

5. 简述知识中心课程的主要特点。

【答案】(1)知识中心课程理论也可称为学科中心课程论,以斯宾塞、赫尔巴特、布鲁纳为代表。其主要特点有:

①主张学校课程应以学科的分类为基础;

②以学科教学为核心,以掌握学科的基本知识、基本规律和相应的技能为目标。

(2)知识中心课程流派主要有要素主义和永恒主义

①以巴格莱为代表的要素主义强调课程的内容应该是人类文化的“共同要素”。其主要特点:a. 提出课程设置原则中首先要考虑的是国家和民族的利益; b. 学校的课程应该给学生提供分化的、有组织的经验,即知识,而最有效能和最有效率的方法就是学科课程。这种课程的重要特点在于它是由若干门学科组成的,每一门学科有自己特定的组织。

②以赫钦斯为代表的永恒主义认为教育内容或课程涉及的第一个根本问题就是:为了实现教育目的,什么知识最有价值或如何选择学科,那就是具有理智训练价值的传统的“永恒学科”。其主要特点:进一步阐明了名著课程和教材所具有的优越性,认为学习名著比学习一般教材更能对一个人的智力提出挑战,更能促进学生智慧的发展

6. 简述凯兴斯泰纳的“公民教育”与“劳作学校理论”。

【答案】凯兴斯泰纳是德国教育家,是19世纪后期流行于欧美的劳作教育思潮的主要代表人物和推动者。其主要教育著作有:《德国青年的公民教育》、《公民教育的要义》等。凯兴斯泰纳的公民教育论是当时德国的“国家主义教育”政策的产物。他指出,培养有用的国家公民是国家公立学校的目的,也是一切教育的目的。

(1)公民教育的中心内容是通过个人的完善来实现为国家服务的目的。在他看来,“有用的国家公民”应具备三项品质:

①具有关于国家的任务的知识;

②具有为国家服务的能力;

③具有热爱祖国、愿意效力于国家的品质。

(2)劳作学校是一种最理想的学校组织形式,是为国家培养有用公民的重要教育机构。凯兴

,斯泰纳主张为实现公民教育的目的,必须将德国的国民学校由“书本学校”改造成“劳作学校”

并强调公民教育、职业教育和劳作学校的关系是目的、手段和机构的关系,它们是“三位一体”的。

①他规定劳作学校的三项任务是:

a. 要帮助学生将来能在国家的组织团体中,担任一种工作或一种职务,,即“职业陶冶的预备”这是劳作学校的基本任务;

b. “职业陶冶的伦理化”,要求把所任的职务看做郑重的公事,不只是专为个人去做,而是要把个人的工作与社会的进步联系在一起,把职业陶冶与性格陶冶结合起来;

c. “团体的伦理化”,要求在学生个人伦理化的基础上,把学生组成工作团体,培养其互助互爱、团结工作的精神。

②他要求围绕性格陶冶这个中心从三个方面开展训育和教学:

a. 必须把“劳作教学”列为独立科目,并聘请专门的技术教员;

b. 改革传统科目的教学,必须竭力摒除旧式的知识灌输,着重培养和训练学生逻辑思考的本领;

c. 要发展学生的公民和社会技能,对于各种学科的组织,都必须以团体工作为基本原则,发展利他主义,努力把学生的注意力引向社会的利益。

7. 简述杨贤江“全人生的指导”的目标和内容。

【答案】杨贤江是中国最早的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家和青年教育家,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在中国的传播和创立中国无产阶级教育理论体系做出过重要贡献。杨贤江的教育研究大量是针对青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