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大学国际经济学2001答案考研试题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考研真题
● 摘要
浙江大学
2001年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
考试科目:国际经济学 编号:409
一、名词解释:(每小题3分,共18分)
1.规模经济:指的是在给定的技术条件下,由于生产规模的扩大而引起的厂商产量的增加或收益的增加。在长期中,企业投入的各种生产要素可以同时增加,使生产规模扩大,从而得到各种益处,使同样产品的单位成本比原来生产规模较小时降低。
规模经济分为内在经济和外在经济。内在经济是厂商在生产规模扩大时从自身内部所引起的收益增加。例如,当厂商生产规模扩大时,可以实现有利于技术提高的精细分工;充分发挥管理人员的效率;使用更加先进的机器设备;对副产品进行综合利用;以更有利的价格、渠道等采购原材料和推销产品等等。
外在经济是整个行业规模和产量扩大而使得个别厂商平均成本下降或收益增加。根据形成外在经济的原因,可分为技术性外在经济和金融性外在经济。技术性外在经济是指由于行业的发展,个别厂商可得到修理、服务、运输、人才供给、科技情报等方面的非货币因素的便利条件,而引起的外在经济。金融性外在经济是指随着行业的发展,使个别厂商在融资等货币方面受到了影响而发生的外在经济。
外在经济和内在经济一样,都会改变厂商的成本,但是他们的前提条件、影响方式又是完全不同的。外在经济的前提条件是行业规模的扩大,而内在经济的前提条件是厂商本身规模的扩大;外在经济是行业中其他方面便利因素为个别厂商提供了效益,内在经济则是厂商经营的个别企业内部因素的变化所致;因此,外在经济在成本上的体现是厂商整个平均成本曲线向下移,而内在经济在成本上的体现是市场上平均成本曲线随厂商规模扩大而向下倾斜。
2.战略贸易政策:指政府通过某种干预手段改变或者维持不完全竞争企业利益的某种战略行为,使国际贸易朝着有利于本国获取最大利益的方向转变。战略性贸易政策的主要内容如下:
(1)战略性贸易政策的第一个方面是利润转移,主要内容是假设在一些产业中存在超额垄断利润或者租金,所以作为出口或者进口国的政府就可以通过一些贸易干预政策和措施来影响本国企业的出口或者本国对外国的进口,最终达到改变本国和外国竞争企业之间的竞争格局,使本国企业获得利润,或者抽取外国企业的利润,提高本国福利。它包括三个部:①以关税抽取外国垄断厂商的垄断租金;②以补贴促进出口;③以进口保护促进出口。
(2)战略性贸易政策的第二个方面是将贸易政策和产业政策结合起来,通过针对有外部经济的产业的扶持扩大本国福利。通过将贸易政策与产业政策的有效结合可以有力的支持一国相关产业的发展,有力的培育了这个产业竞争力的提高,对促进出口是很有力的。
3.罗伯特·蒙代尔分配法则
4.择期远期交易
5.市场内部化:通常是指跨国公司将外部市场内部化,其理论基础为内部化理论。它指的是由于中间产品市场是不完全的,这种不完全是由某些市场失效及中间产品的特殊性质所致,中间产品这种特性导致买方或交易及价格的不确定性,使企业正常经营活动所需的中间产品市场是不完全的,导致企业交易成本增加。为追求最大限度利润,企业必须建立内部市场,使外部市场内部化,利用管理手段协调企业内部资源流动与配置,避免市场不完全对企业经营效率的影响,这就是市场内部化。
6.国际生产综合论:又被称为国际生产折衷理论,这个理论认为,一个企业要从事对外直接投资必须同时具有三个优势,即所有权优势、内部化优势和区位优势。所有权优势主要是指企业所拥有的大于外国企业的优势。内部化优势是指企业在通过对外直接投资将其资产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