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辽宁师范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701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考研导师圈定必考题汇编及答案
● 摘要
一、简答题
1. 简述哲学的基本派别及其历史形态。
【答案】哲学的基本派别: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科学主义与人本主义。
(1)唯物主义经历了三个基本发展阶段,表现为三种基本历史形态: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和现代辩证(历史)唯物主义。
①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肯定物质是世界的本原,主张世界的物质统一性。但是,他们把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归结为某一种或几种具体的“原初”物质。
②形而上学唯物主义是同近代科学相联系的,克服了古代唯物主义的朴素性。但是,形而上学唯物主义也有其严重缺陷,即机械性、形而上学性和不能把唯物主义原则贯彻到历史领域的不彻底性。
(2)唯心主义有许多流派,但归结起来不外两种基本形态: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
①主观唯心主义把人的思想看做人们头脑中所固有的、主观自生的,把个人心灵、意识、观念等夸大为第一性的东西,否认物质世界和客观规律不依赖于人的意识而存在。其代表人物如中国明代的王守仁(“心外无物”)、英国的贝克莱(“存在就是被感知”)。
②客观唯心主义把某种“客观精神”说成是先于并独立于物质世界而存在的,物质世界则是这种“客观精神”的产物、表现或附属品。
在当代,除了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对立外,又出现了科学主义与人本主义双峰对峙的两大哲学思潮。因此,在对哲学派别斗争的理解中,探讨科学主义与人本主义的内涵及其相互关系,是十分必要的。
(3)科学主义,主要是指19世纪中叶以来逐步盛行起来的一种哲学思潮或哲学运动。当代科学发展极其广泛的技术应用,使一些自然科学家和哲学家认为“精确”的科学是伟大的,而“思辨”的哲学是渺小的,只有用实证科学(自然科学)的理论和方法去改造哲学,才能使哲学变成“科学的哲学”。科学主义作为一种哲学思潮或哲学运动,有其特定的理论内涵和历史内涵,不能把科学主义混同于对科学的崇尚和倡导,更不能把科学主义混同于科学精神。科学精神是对真理的追求并为之奋斗的精神,即“求真”的精神,是面对现实探索规律的精神,即“求实”的精神。把具有特定内涵的“科学主义”与人类为真理而斗争的“科学精神”区别开来,批判“科学主义”而弘扬“科学精神”,是我们应有的基本态度。
(4)人本主义有三种含义:一是指14世纪下半期发源于意大利并传播到欧洲其他国家的哲学和文学运动,它构成现代西方文化的一个要素; 二是指德国古典哲学中费尔巴哈的人本主义哲学; 三是指当代西方哲学中与科学主义相对应的,以人的本质、价值、地位等为研究重心的哲学思潮,其中,存在主义是一种具有典型意义的人本主义。
2. 简述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答案】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对认识起决定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认识产生于实践的需要,取决于人们社会实践的需要和水平;
(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认识是随实践的发展而发展的:
(3)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 (
(4)践是认识的目的,人们认识世界的目的在于指导实践有效地改造世界。总之,认识的产生、发展、检验和目的都离不开实践,这就是实践在认识过程中的决定作用。
3. 为什么说实践是认识发生的现实基础?
【答案】之所以说实践是认识发生的现实基础,是因为:
(1)实践提出了人以观念方式把握世界的客观要求,即提出了人认识世界的必要性。从认识发生的动力学角度讲,是实践给认识发生提供着根本的驱动力。
(2)实践以工具性活动作为条件保证,使主体对客体的观念把握即形成人的认识成为现实的可能。 ①从认识的客体来看,正因为有了实践这种人所特有的工具性的操作活动,才能够具体地暴露事物内部的各种属性和事物之间的相互关系,使之成为人的观念所把握的内容。
②从认识的主体来看,实践不但促进了人脑的发展,而且通过活动的内化,产生了人所特有的认识结构和认识图式,形成了专属于人的认识能力,这是认识发生的关键。
(3)实践促进了人的社会交往及语言、符号的产生和发展,使人的认识活动具有了社会性和公共性,其水平不断提高,成为人所特有的社会性的智能活动。
4. 简述生产关系的内容及各项内容之间的关系。
【答案】(1)生产关系的内容
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物质资料生产过程中结成的经济关系,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①狭义的生产关系是指人们在直接生产过程中结成的相互关系,包括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生产中人与人的关系和产品分配关系。
②广义的生产关系是指人们在再生产的过程中结成的相互关系,包括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等诸多关系在内的生产关系体系。
(2)生产关系各项内容之间的关系
在生产关系中,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关系是最基本的,它是人们进行物质资料生产的前提,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关系在很大程度上是由这种前提决定的,所以是基本的、具有决定意义的方面。它是区分不同生产方式、判定社会经济结构性质的客观依据。当然,生产关系的其他方面对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也具有重要的影响和制约作用,表现在当它们适应所有制性质的要求时,会对生产资料所有制起巩固、发展的作用,反之,就会对生产资料所有制起削弱、瓦解作用。
5. 为什么说新生事物是不可战胜的?
【答案】新生事物是不可战胜的。这是由新事物的本质决定的。具体原因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新事物代表事物发展的方向,符合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势。
(2)新事物具有适合它存在和发展的客观根据和历史必然性,因此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3)新事物从旧事物中生长出来,它摒弃了旧事物中消极的东西,吸取了旧事物中积极的东西,又包含更有生命力的新内容。
(4)新事物符合社会历史发展的方向,得到人民的支持。所以新事物是不可战胜的。
二、论述题
6. 试论思维方法所具有的客观性和主观性的双重特征。
【答案】哲学所研究的思维方法,是指理论思维方法,是以揭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为目的所进行的理性认识的方法,是主体观念地把握客体的一种认识工具系统,本质上是主体化了的客观规律,是在客观规律基础上依据主体需要而形成的思维规则、工具和手段。思维方法具有客观性与主观性的双重特征:
(1)任何思维方法都具有客观性。思维方法的原型是事物之间的相互关系和客观规律,是规则化、主体化了的客观规律和关系。例如,比较法是客观事物统一性和多样性关系的反映,有统一性才有“同”,有多样性才有“异”,这才有“异中求同”和“同中求异”的比较法。一般和个别的关系则是归纳法和演绎法的原型。思维方法最切近的现实基础是实践活动,思维方法的客观性直接来源于实践活动的客观性。思维的“逻辑的式”归根结底来自人们亿万次重复的“行为的式”,是先有实践的逻辑,然后才升华为思维的逻辑。实践活动的规模和水平,实践方式的先进程度,决定着人们思维方法的发展程度。
(2)思维方法又具有主观性。仅仅有客观性还不能构成思维方法,客观世界的规律和人类的实践活动只是提供了思维方法的原型和依据,还不是思维方法本身。客观规律和实践活动只有内化于人的头脑中,转化为思维活动的规律,通过主观的、逻辑的形式同人的自觉的精神活动相联系,才能成为科学的思维方法。思维方法不仅是被人们认识了的客观规律,而且是主体依据这些规律经过主观制作和建构而形成的思维规则、程序、步骤和手段等
可见,思维方法不能违背而必须符合客观规律,从而有其客观的方面。但它又不是纯客观的东西,而是思维主体总结和概括出来的思考问题的规则,是属十主体而非客体的认识行为,从而义有其主观的方面。
三、辨析题
7.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力法论,所以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之科学”。
【答案】该观点是错误的。具体分析如下: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方法一般规律的科学。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是哲学史上的革命。“科学之科学”是旧哲学的传统说法,旧哲学认为哲学的对象包括整个世界,哲学是包罗万象的“百科全书’夕,各门科学是哲学的组成部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正确地解决了哲学和各门具体科学研究对象问题,哲学和科学的关系是一般和个别的关系,不再是整体与部分的关系。所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不是“科学之科学”
8. 真理是绝对和相对的统一
【答案】该观点是正确的。具体分析如下:
任何真理都既具有绝对性,又具有相对性,都是绝对性和相对性的统一。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