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华中师范大学社会学院875社会学理论之社会学概论新修考研仿真模拟题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越轨行为

【答案】社会越轨又称越轨行为、离轨行为或偏离行为,是指社会成员,包括社会个体、社会群体和社会组织,偏离或违反现存的占主导地位的社会规范的行为。社会规范的功能是制约社会行为、调节社会关系和规定社会活动空间,它本身具有历史性和阶级性。由于人们社会行为的复杂性、社会成员自身素质及阶级地位的差异性,在实际的社会生活中,偏离或违反社会规范的越轨行为在任何社会都是不可避免的。

2. 社会系统

【答案】社会系统是由行动者同其状态中的其他行动者之间稳定的制度化的角色关系构成的。通常所说的“社会”是社会系统中的一种特定类型,是指对环境具有较高程度的自给自足性的社会系统。除了社会之外,社会系统还包括那些在其环境中自给自足程度不那么高的二人组合关系、小群体、家庭及各类组织等。社会系统是整个行动系统中的一个附属系统,它受到文化系统(价值取向和规范模式)的控制和人格系统(角色)的制约,因此,它的核心是制度化的角色关系。

3. 标签理论

【答案】标签理论又称标志理论或标定理论,它是一种从符号互动论角度探讨社会问题与越轨行为的理论。这一理论认为,社会问题或越轨行为是一种主观的东西,即某种社会现象之所以成为问题就是因为社会给它贴上了这样的标签。在研究社会问题与越轨行为时,这些问题或行为本身并不太重要,重要的是社会如何评价和对待它们。那些凭借权力占据了统治地位的集团可以

,来歧视、控制和镇压被统治者。因此,这种贴标通过贴标签、宣布被统治者为“有越轨行为者”

签通常是不公正的。

4. 政治社会化

【答案】政治社会化是指社会个体通过接触和学习某种政治文化,培养政治立场(包括政治信仰、政治情感和政治态度等)和政治参与能力的过程。1958年,美国政治学家戴维·伊斯顿和罗伯特·海斯首次提出了“政治社会化”的概念。现在,政治社会化已经成为政治学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也是政治社会学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政治社会化对政治系统进而对整个社会系统的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具有两个方面的促进作用:①从个体的角度来讲,它培养个体的政治参与热情和能力; ②从社会的角度来讲,它培养个体对某种政治制度和政治价值的认同、忠诚和责任感。个体的政治参与热情和能力是现代民主制度运转的必要条件,否则,即使设计得十分精致的政治制度也会沦为一具空壳。

5. 非正式群体

【答案】非正式群体是指正规化程度低,群体成员间的互动采取随意的、常规的方式,成员的权利、义务及彼此间的关系并没有明确的规定(尤其是成文的规定)的群体。在非正式群体中,

成员间通过经常性的自由交往,形成了一些不言而喻的规范和角色期望,大家自然地结合在一起。

6. 中层理论

【答案】中层理论又称为中观理论。社会学家罗伯特·默顿最早对中层理论进行了系统的阐释,他认为中层理论既不是具体研究中的操作性假设,也不是包罗一切的宏观巨型理论,而是针对某一方面社会现象或社会行为的分析框架,它由有限的几组假设或命题组成,并可通过逻辑推导产生可证实或证伪的具体的操作性假设。比如,教育与社会结构再生产理论、市场分配与再分配权力的理论等,就是中观理论。

7. 利他型自杀

【答案】利他型自杀是指在社会组织高度聚合和社会整合力量过强的状态下产生的,个人对集体的牺牲。这种自杀类型主要存在于集体意识强烈的低级社会和现代社会的军队中。

8. 社会进化论

【答案】社会进化论是将变异、自然选择和遗传等生物学概念用于社会学研究,进而解释社会变迁的一种社会学理论。社会进化论认为,人类社会和生物有机体是相似的,人类社会是自然界的延续,进化是自然界的普遍规律,也是人类社会历史变迁的自然规律。

二、简答题

9. 什么是集合行为?

【答案】(1)集合行为是指许多人面对某一共同的影响、刺激而表现出来的相对自发、没有组织、不可预料、缺乏固定规则和很不稳定的行为。

(2)集合行为特征

①集合行为最显著的特征是无组织性,这使它与制度行为或组织行为区分开来。

②集合行为的第二个特征是不稳定性。集合行为是在骤然间爆发的,来无踪、去无影,一哄而起、转眼即逝,不可能持续稳定地存在一个较长的时期。

③集合行为的第三个特征是非常规性。集合行为展现的就是日常生活出轨的一面,它异乎寻常,无法预料,也难以确定。

④集合行为的第四个特征是易受暗示性。集合行为的产生通常是自发的,即使有些集合行为可能源于某些人的挑动,但绝大部分人并不是因为接受了明确的行为指令,而是接受了人群的情绪所传达的暗示。

10.田野调查在社会学研究中有何意义?

【答案】田野调查是指研究者深入研究对象所生活的场域,在与研究对象一起生活的过程中,进行细致观察和深度访谈,以求达到对研究对象及其文化的全貌性研究和深刻理解。

田野调查对于研究一些小型社区、特定群体的文化特征及其变迁来说,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主要表现为:

(1)在田野调查中,观察者进入观察对象的生活或工作场所,参与他们的生活和工作活动,在参与过程中观察研究对象的各种行为及其变化情况。这在探寻研究对象的深层思想意识和内部相互关系方面具有较大优势,能让研究者在理解被研究者的社会情境的基础上,认识他们的思想意识发展的轨迹。

(2)通过田野调查中的深度访谈,可以与当地人进行深入的交流和沟通,并了解当地人的内心世界,真正理解当地文化的内在意义。这对于保证所获得信息和资料的真实性有重要的意义。

11.什么是群体规范?

【答案】群体规范是指在某一特定群体活动中,被认为是合适的成员行为的一种期望,是群体所确立的一种标准化的观念。

(1)群体规范的形成有其一定的心理机制。

①人们在共同的生活中,对于外界事物的经验具有一种将其格式化、规范化的自然倾向,这种规范化的经验被称为定型,它有助于人们在重新遇到此类事物时做出尽快的反应。

②群体规范的形成还受模仿、暗示、从众、服从等因素的影响,是群体成员为着目标的实现而发生相互作用的结果。

(2)群体规范在群体成员的共同活动中一经形成,便具有一种公认的社会力量,并不断内化为人们的心理尺度,成为对各种言行的判断标准。群体规范还指示了人们满足需要所采取的方式和相应的行为目标,从而规定了人们日常行为的范围和准则。最后,群体规范由于能够促成群体成员行为的一致和协调,从而发挥了维持群体生存的功能。

(3)群体与群体之间,尤其是正式群体与存在于其内部的非正式群体之间规范上的冲突与对立,往往会造成一些混乱状态,在实际工作中应注意防止。

12.请简述现代化的主要构成要素(提示:可以从经济关系、经济活动、社会关系、社会分层、职业、家庭、宗教、文化等、政治以及心理层面进行描述,至少列举6个方面)

【答案】社会现代化是指这样一种特殊的社会转型过程,即社会在日益分化的基础上,进入一个能够自我维持增长和自我创新,以满足整个社会日益增长的需要的全面发展过程。这是现代化发展过程和非现代化过程的本质区别。现代化,实际上包含着人类思想和行为一切领域的变化,其组成部分至少包括工业化、城市化、专业化、高水平的社会分化和社会流动、科层化、参政范围的扩大、文化的世俗化、行为的理性化等等,是一个全面的、系统的、普遍发生的社会变迁过程。

(1)社会结构的日益分化和整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