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古代汉语考研复试核心题库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笺

【答案】笺是从汉人郑玄开始的古书注解的一种新形式。它主要是对前人文意或注解补充、订正。它的产生主要是因为前人所作的注演变到汉代,出现了阅读障碍,不能理解,所以就出现对注作简单注解的笺。如现今最通行的《十三经注疏》就是汉毛亨传,汉郑玄笺,唐孔颖达等正义。

2. 声训

【答案】声训是汉语训诂学术语,又称音训。它是指通过语音分析词义,用声音相同或相近的字来解释字义,推求字义的来源,说明其命名的原由。声训可分为四种:同音、双声、叠韵和音转相近。声训起源很早,先秦古籍中时常可以见到。汉代应用较广,刘熙的《释名》就是声训的专书。当时的声训,有时是出于主观臆测,尤其是关于事物命名的解说,不可尽信。直到清代,才有了较为精密的方法,运用“因声求义,音近义通”的原理来研究训诂,取得了较大的成就。

3. [般涉调·哨遍]《高祖还乡》

【答案】《般涉调·哨遍·高祖还乡》是元代散曲家睢景臣的套曲,曲牌为哨遍。全曲借用一个乡民的口吻,揭露了“帝王之尊”的虚伪与可笑。这篇套曲新奇、角度独特,对比手法的运用,揭示本质,具有强烈的喜剧性与讽刺性。语言生动活泼,具有口语化特点、人物形象呼之欲出,具有漫画与野史的风格。

4. 旁轉

【答案】旁转是音韵学术语。古音中阴声和阴声,阳声和阳声、入声和入声之间的相互转变。如“斯”从“其”声,“其”在支部,“斯”在支部,二者都是阴声韵,是旁转。旁转的现象在古音的押韵、谐声、通假、注音等材料中很普遍。现代学者认为构成旁转的字音主要元音应是相近的,韵尾一般相同。一些古音学家所说的阴声韵也包括入声韵在内,所以阴声与阴声的旁转,有时也包括阴声与入声的相转。

二、解释加点或划线词

5. 擐甲执兵,固即死也; 病末及死,吾子勉之。 ..

【答案】(1)即:动词,走向。

(2)勉:努力。

6. 诛三父等而夷三族。(《史记·秦本纪》)

【答案】夷:诛杀,消灭。

7. 先王之制,大都不过叁国之一。 ..

【答案】(1)都:城池。(2)国:国都。

8.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

【答案】执事:办事人员。这是客气话,实际指秦伯本人。

9. 左师公曰:“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战国策·赵策》)

【答案】“之”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在一个分句的主谓谓语之间,表示语意未完,让听者或读者等待下文。

10.忽奔走以先后兮,及先王之踵武。(《离骚》)

【答案】武:足迹。

三、简答题

11.谈谈下面几个汉字在六书上的形体结构特点。

行 徒 役 街 衍 徕 微

【答案】(1)行:象形字。甲骨文字形作“”,本义是道路。

(2)徒:形声。从辵(chu ò),土声。本义是步行。

(3)役:会意。从人从殳(sh ū)。本义是服兵役,戍守边疆。

(4)街:形声。从行,圭声。本义是四路相通的大道。

(5)衍:会意。从水,从行。本义水流入海。

(6)徕:形声。从彳(chi ),来声。本义是到来,与“往”相对。

(7)微:从彳(chi )(wei )聲。本义是隐秘地行走。

四、分析题

12.指出下列句中通假字和古今字现象,說明其本字或今字。

(1)逝將去汝,適彼樂土。

(2)夫離法者罪,而諸先生以文學取。法趣上下,四相反也,而無所定。

(3)江漢以濯之,秋陽以暴之,皜皜乎不可尚己!

(4)“臣竊以責賜諸民,因燒其券。”孟嘗君小說。

【答案】(1)“逝”通“誓”,发誓。

(2)“离”通“罹”,触犯,遭受。

(3)“暴”是“曝”的古字。后写作“曝”,晒。

(4)“责”是“债”的古字,后写作“债”,债款。

13.分析下列宾语前置句的语法结构(指出前置的宾语,前置的种类),并翻译全句。

(1)楚君之惠,未之敢忘。

(2)臣實不才,又誰敢怨?

【答案】(1)楚君之惠,未之敢忘。

①前置的宾语:“未之敢忘”的“之”。

②前置的种类:动词前面有“不”“未”“弗”“无”等否定副词的否定句。在这种否定句里,动词的宾语如果是代词,一般放在动词的前面。

③翻译全句:楚国国君的恩惠,我不敢忘记。

(2)臣實不才,又誰敢怨?

①前置的宾语:谁

②前置的种类:上古汉语中,疑问代词作宾语需放在动词前。

③翻译全句:我是真的没有才干,又能怨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