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辽宁师范大学文学院705古代文学与中国现当代文学之中国当代文学史考研仿真模拟题
● 摘要
一、简答题
1. 简析王蒙的《蝴蝶》的思想艺术特色。
【答案】(1)《蝴蝶》的思想内容
《蝴蝶》中的主人公张思远作为老一代革命家,经历了艰苦的革命战争年代和建国后的社会主义革命,在被“平反”后回京,他开始浮想联翩,思绪任意地流动。文章用相对质朴的语言,浅显恰当的比兴,诉说一个故事,带着读者反思历史。
(2)《蝴蝶》的艺术特色
《蝴蝶》是一篇意识流小说,但又不同于西方意识流小说,它体现了王蒙小说自身的“东方意识流”特色。《蝴蝶》体现的“东方意识流”特点具体表现为以下几点:
①打破了传统小说的情节
在《蝴蝶》中确实有情节和人物性格的发展,它们在小说的许多小节或明或暗地存在着,但这些情节大多是在人物的意识流动中展开的,并没有多大的波折。
②运用了典型的意识流手法
例如,时空蒙太奇、内心独白、内心分析、感官意象、象征等意识流手法。小说所描述的时间跨越了30年,作者采用心理时间的结构,通过主人公内心思想意识的流动将过去、现在相互交叉、渗透。特定的环境,朦胧的思绪,配合意识流的艺术手法,很是吻合。他的思绪流动着跳跃着,忽而过去,忽而现在,忽而城市,忽而山村,忽而张副部长,忽而老张头。前后跳动,不循轨迹,不受时空限制,不受情节制约,呈现一种自由的心理结构。
③用意识流的手法表现对人生的思考
人生沧海桑田,官场升降沉浮,这一切使人想起那个古老的传说,“庄生梦蝶”。庄生梦见自已变成了蝴蝶,醒后却弄不清自己为何物,不知是庄生变成蝴蝶,还是自己原本是蝴蝶而在梦中变成了庄生。张思远也面临着同样的困惑。
总之,王蒙批判地吸收了意识流表现手法上的优点,虽然作品中有大量的意识流动,内心独白,联想、跳跃,但并没有扑朔迷离,晦涩难懂的感觉。这是山于王蒙在借鉴意识流手法的同时,继承和发扬了传统小说的特点,注重故事情节,小说中有完整的生活片段和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读者能够从中获得一种完整的故事以及全新的感受。土蒙的探索创新是对新时期文坛的重要贡献,因此,被评论称为“东方意识流”。
2. “新生代”诗歌的主要特征。
【答案】“新生代”诗歌,即“第三代”诗歌,是“第三代”诗人所创作的诗歌。“第三代”诗人是相对于19491976年间的第一代及朦胧诗为代表的第二代诗人所界定的概念,泛指以朦胧诗
以后到90年代这段时间出现的一批诗人。主要代表人物有:韩东、于坚、丁当、小君等。“新生代”诗歌被看做中国当代诗歌的分水岭,其诗歌具有以下特征:
(1)呈现出反理性、反崇高、反英雄倾向,倡导小人物、平民意识。
在个人经验的转变中以一种独特的姿态深刻体验现代人共有的内心世界,从人的生存状态考虑人的心理世界,内在本能意识,从而无限扩展真正属于自己的领地。
(2)重视流派与理论建设。
代表流派有1986年创立于四川的非非主义、1984年创立于南京的他们文学社、1984年成立的海上诗群,此外还有莽汉主义、圆明园诗群、星期五诗群、地平线诗歌实验小组等。其中,“非非主义”是第三代诗歌流派中惟一有明确诗歌理论主张的诗派,表现为:
①在诗歌创作方面,倡导感觉还原、意识还原和语言还原;
②在诗歌语言方面,坚持对语言施以三度程序的非非处理——超越“是”与“非”的两值价值评价,使所用语言在非两值定向化的处置中,获得多值乃至无穷的开放性,赋予语言新的更加丰富的表现力;
③在诗歌批评方面,推出创造批评法——其批评致力于一切非创造因素的清除与否或者程度怎样,这一清除工作主要体现在感觉、意识和语言三个方面。
(3)在创作上高度的语言意识,用口语化的语言拓展了当代新诗发展的空间
主体意识的不断萌发,在其诗歌中具体表现为以反英雄平民的角色审视日常生活,及其在语言延化为口语化,通过这种独特的方式完成生命的体验。
(4)诗歌呈现多兀化、边缘化、个人化的趋向
“新生代”诗歌继承了新诗潮主体觉醒的基本思想,把诗从群体意识中解放出来,促使中国诗歌呈现出多元化、边缘化、个人化的趋向。无论从文化的角度还是生命的视角都向主体意识的探求与审视迈进了一步,向个人意识的深层面展开迈进一步。
总之,“新生代”诗歌以反文化为特征,淡化社会历史意识、取消文化的意义,排除文化对人的束缚,回到生命本身。如四川的“非非主义”、“莽汉主义”、“他们文学社”、“撒娇派”等在创作方面都倾向于后现代主义文化特征。
3. 简述舒婷与女性诗歌的关系。
【答案】1979年到1980年之交,舒婷的出现,像一只燕子,预示着女性诗歌春天的到来。
(1)由于女性的生理心理特征和多年来在以男性为中心的社会中形成的女性角色意识,女性诗歌有着不同于男性诗歌的独特风貌。男性诗人一般情况下不存在对性别的特殊强调。但女性诗人则不然,在男性中心的社会中,女性对自己的地位、处境、生存方式等最为敏感,因而女性诗歌在新时期首先以女性意识的强化的面貌而出现是很自然的。作为一位真诚而本色的女诗人,舒婷自然而然地显示了女性立场,她的诗歌也渗透着一种鲜明的女性意识。
(2)《赠》与《无题》充分显示了舒婷诗歌的女性风格。而真正对新时期女性诗歌造成开拓性影响的,当属她的名篇《致橡树》《神女峰》和《惠安女子》。真正女性诗歌所提供的都应是女性自身的和人类的双重信息,女性诗歌既是女性的,更是全人类的。可以毫不犹豫地说,舒婷的
优秀诗篇做到了这点。
(3)舒婷的出现,带来了新时期女性写作的勃兴。自此,东西南北中,女性诗人不断涌现,她们摆脱了男性中心的话语模式,以性别意识鲜明的写作,传达了女性觉醒以及对妇女解放的呼唤与期待,引起了阵阵的喧哗与骚动,成为新时期诗坛的重要景观。
4. 以“三红一创”为例,谈谈你对红色经典的看法。
【答案】红色经典可谓五六十年代革命历史小说的代名词,最著名的作品莫过于“三红一创,青山保林”,其中,“三红一创”是指《红日》《红旗谱》《红岩》和《创业史》(第一部)。
(1)“三红一创”在1950, 1960年代对国人所起到的精神作用不可小觑,其承担了“革命历史”经典化功能,讲述革命的起源神话、英雄传奇和终极承诺,以此维系当代国人的大希望与大恐惧,证明当代现实的合理性,通过全国范围内的讲述与阅读实践建构国人在革命所建立的新秩序中的主体意识。
(2)新的历史观的形成,使研究者为当代文学的发展寻找到了新的起点和坐标。对“红色经典”的研究和重新审视在学界引起丁广泛的关注。宋炳辉的《“柳青现象”的启示——重评长篇小说(创业史)》是最先开始重评的文章。文章指出《创业史》存在着较多的矛盾:“作品被夸大了的理论体系笼罩着全篇……合理地,完成主题的实现……这种理论体系的自我封闭性又钳制了生活的真正丰富多样性,……妨碍作家对现实生活本质的不断追求和艺术表现。”这样的评论,集中了1980年代的新启蒙思想资源与审美主义的艺术资源,实现了对狭隘政治视角以及庸俗社会学评论的颠覆。
(3)“审美标准”是“重写文学史”的倡导者打出的一面旗帜。进入90年代,对“红色经典”作家作品的重评也采用了审美的标准。早在1994年,田中阳就指出“《创业史》和《红旗谱》被认为是体现‘民族风格’的典范”,而民族风格主要表现为一种阶级风格。
(4)程光炜先生曾从叙事习惯的排斥性和叙述态度的暖昧性入手,分别对“三红”做了分析,以揭示其创作策略。同时以“叙事规则”的确立过程、叙事倾向、全知全能的叙事方式进一步论述了红色经典等文本是文学叙事与政治期待的结合,这不仅加强了对文学组织和生产的进一步控制,而且建立了对读者、观众的阅读和审美趣味的引导系统。
总之,历经风雨坎坷,“红色经典”文本从诞生至今,学者们的研究大都是从文本着手重读作品,而“红色经典”的完形过程尚无人问津,其实这是一个很有意义的研究角度,期待在广大研究者的积极参与和推动下,“红色经典”研究将突破研究方法和视角的局限向纵深发展。
5. 分析杨绛《干校六记》的艺术特色。
【答案】《干校六记》是杨绛于1981年出版的一部散文集。分为《下放记别》《凿井记劳》《学圃记闲》“小趋”记情》《冒险记幸》《误传记妄》六篇。《干校六记》的主要艺术特色包括:
(1)达观幽默、从容大度的人生写照
《干校六记》记叙的是作者1970年7月至1972年3月被迫下放到“五七”干校劳动改造的一段生活。这一事情本身就属于动乱时代的人生荒谬,蕴涵着极左政治对知识分子从肉体到精神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