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武汉大学生命科学学院661细胞生物学考研冲刺密押题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乙醛酸循环体
【答案】乙醛酸循环体是指一种只存在于植物细胞中的过氧化物酶体。在种子萌发过程中,过氧化物酶体降解储存在种子中的脂肪酸,产生乙酰辅酶A , 并进一步形成琥珀酸,后者离开过氧化物酶体进一步转变成葡萄糖,上述转化过程中伴随一系列乙醛酸循环的反应,
2. 中心粒周期。
【答案】从中心粒的新生、生长、成熟,以及中心体的分离、移动、组装纺锤体至分配到2个子细胞的过程称为中心粒周期
3. 类核(nucleoid )。
【答案】类核是指在原核细胞中一种由环状DNA 分子盘绕且由其他密度较低的物质包绕的区域。核区可呈现各种形状,一个细胞中可以有多个核区。
4. 合成期。 【答案】时期合成,使核内合成期指细胞周期中合成的时期,也称S 期。核内的几乎都在这一的量倍増。在S 期中,由各条染色体(或染色体的不同部分)所进行的合成是有快有慢的。另外新的组蛋白也在S 期合成。
5.
【答案】的中文意思是差速离心,是指采取逐渐提高离心速率的方法分离不同大小的细胞器。起始的离心速率较低,让较大的颗粒沉降到管底,小的颗粒仍然悬浮在上清液中。收集沉淀,改用较高的离心速率离心悬浮液,将较小的颗粒沉降,以此类推,达到分离不同大小颗粒的目的。
6. LCR
【答案】LCR 的中文名称是基因座控制区。基因座控制区是染色体DNA 上的一种顺式作用元件,其结构域中含有多种反式作用因子的结合序列,可能参与蛋白质因子的协同作用,使启动子处于无组蛋白状态,即LCR 具有稳定染色质疏松结构的功能。此外,多种反式作用因子的结合
序列可保证DNA 复制时与启动子结合的因子仍然保持在原来的位置上。不同的LCR 可通过特异结合因子的导向结合在相关基因的启动子上,使相关基因或基因族在表达中增强。
7. 双线期
【答案】双线期是指在第一减数分裂前期,继粗线期的时期。在这一时期,重组阶段结束,
同源染色体相互分离,仅留几处相互联系,四分体结构变得清晰可见。在双线期可见染色体交叉。
8. 骨架-放射环结构模型
【答案】骨架-放射环结构模型
构模型。该模型认为,由非组蛋白等构成染色体骨架,
定在染色体骨架上,由中央向四周伸出,构成放射环。
9.
【答案】的中文译名是停靠蛋白,又称停泊蛋白,为内质网膜整合蛋白,位于内质网膜的胞质面,是信号识别颗粒的受体,可识别并特异结合信号识别颗粒。
10.自由基
【答案】自由基是具有高度活性、通常寿命短暂的分子片段具有的一个或多个未配对电子。自由基的种类很多,活性最强的是氧中心自由基,简称氧自由基,包括
(羟自由基)和
(超氧自由基)、是一种关于染色质包装的结的螺线管折叠成环,沿染色体纵轴锚
二、简答题
11.为什么说在核糖体中rRNA 是起主要作用的结构成分?
【答案】核糖体中是起主要作用的结构成分的原因如下:
和核糖体RNA (rRNA )组成的,r 蛋白主要分布在核糖(1
)核糖体是由核糖体蛋白
体的表面,而rRNA 则位于核糖体的内部,二者依靠非共价键结合在一起。
(2)核糖体的功能是合成蛋白质,催化蛋白质合成的活性部位包括A 位点、P 位点、E 位点和肽酰转移酶的催化中心,而这些催化位点占核糖体结构成分的研究表明A 位点、P 位点、E 位点主要由rRNA 组成,肽酰转移酶的催化中心仅由23SrRNA 组成。
rRNA 是核糖体起主要作用的结构成分。由此可见,核糖体的催化中心主要是RNA ,也对RNA
可能是生命起源中最早的生物大分子这一假说提供了佐证。
12.为什么说细胞是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
【答案】细胞是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其原因有:
(1)一切有机体都由细胞构成。单细胞生物的有机体仅由一个细胞构成,多细胞生物的有机体由数百乃至万、亿计的细胞构成,它们既保持形态与结构的独立性,每类细胞质具有一定的功能相互协作,又具有自己独立的一套“完整”的结构体系,构成有机体的基本结构单位。
(2)细胞具有独立的、有序的自控代谢体系,细胞是代谢与功能的基本单位,在细胞内一切的生化过程与试管内的生化过程是根本不同的,细胞表现为有严格程序的、自动控制代谢的生命活动特征。
(3)细胞是细胞的分裂、分化活动是生命活动生长与发育的基本单位。有机体的生长与发育是依靠细胞的分裂、细胞体积的增长、细胞的分化与凋亡来实现的,因此,细胞是生命体生长与发育的基础。
(4)细胞是遗传的基本单位。细胞具有遗传的全能性,这又是细胞具备繁衍世代的生命活动特征。
(5)没有细胞就没有完整的生命。病毒虽然是非细胞形态有生命体,但它们必须在细胞内才能表现繁殖与遗传的生命特征。另外含有遗传信息的完好线粒体、叶绿体乃至细胞核,都不能在细胞外培养下持续生存而存在,完整的细胞才是完成生命活动的保证,所以细胞是生命体的结构与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
13.请简述核小体在细胞中存在的实验证据和它的基本结构。
【答案】(l )核小体在细胞中存在的实验证据
①用温和的方法裂解细胞核,将染色质铺展在电镜铜网上,通过电镜观察,未经处理的染色质自然结构为 30nm 的纤丝,经盐溶液处理后解聚的染色质呈现一系列核小体彼此连接的串珠状结构,串珠的直径为
②用非特异性微球菌核酸酶消化染色质时,发现绝大多数DNA 被降解为大约200bp 或其整数倍的片段。如 果用同样方法处理裸露的DNA ,则产生随机大小的片段群体。
③应用X 射线衍射、中子散射和电镜三维重建技术,研究染色质结晶颗粒,发现核小体颗粒是直径为llnm 、高6.0nm 的扁圆柱体,具有二分对称性。
④微小染色体分析。用病毒感染细胞,病毒DNA 进入细胞后,与宿主的组蛋白结
的DNA 为环状,周长约若相当合,形成串珠状微小染色体,电镜观察
(2)核小体的基本结构
①每个核小体单位包括200bp 左右的DNA 超螺旋和一个组蛋白八聚体以及一个分子的组蛋
白
②组蛋白八聚体构成核小体的盘状核心颗粒,
相对分子质量为
成,包括两个和两个 由四个异二聚体构于一个核小体,则可形成25个核小体,实际观察到23个,与推断基本一致。
③147bp 的DNA 分子超螺旋盘绕组蛋白八聚体1.75圈,组蛋白H1
在核心颗粒外结合额外
锁住核小体DNA 的进出端,起稳定核小体的作用。
④两个相邻的核小体之间以DNA 相连,典型长度60bP , 不同物种变化值为
不等。 ⑤组蛋白和DNA 之间的相互作用主要是结构性的,基本不依赖于核苷酸的特异序列。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