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广东海洋大学管理学院812经济学基础课[专业硕士]之经济学(微观部分)考研基础五套测试题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生产可能性边界
【答案】生产可能性边界也称为社会生产可能性边界或生产可能性曲线,是指在其他条件(如技术、要素供给等)不变的情况下,一个社会用其全部资源所能生产的各种产品的最大数量的组合。由于整个社会的经济资源是有限的,当这些经济资源都被充分利用时,增加一定量的一种产品的生产,就必须放弃一定量的另一种产品的生产。整个社会生产的选择过程形成了一系列的产品间的不同产量组合,所有这些不同产量的组合就构成了生产可能性边界。假设一个社会把其全部资源用于X 和Y 两种商品的生产,那么其生产可能性边界可用图表示。
生产可能性边界
图中曲线PP ′为生产可能性曲线,表示一个社会在资源一定、技术一定的情况下所可能生产的X 商品和Y 商品的各种小同产量的组合。位于曲线右边的点是不能实现的,因为没有足够的资源; 位于曲线左边的点可以实现,但没有利用或没有有效利用全部可供利用的资源; 而位于曲线上的点则表示全部资源都得到了利用而又可以接受的组合。
生产可能性曲线向下倾斜是因为当全部资源都被利用时,要获得更多一些的一种产品,就必须以牺牲其他的产品的生产为代价。一条生产可能性曲线说明:边界以外无法达到的组合意味着资源的有限性; 边界线上各种组合的存在意味着选择的必要; 边界向下倾斜意味着机会成本。
2. 蛛网模型
【答案】蛛网模型是运用弹性原理解释某些生产周期较长的商品在失去均衡时发生的不同波动情况的一种动态分析理论。古典经济学理论认为,如果供求量和价格的均衡被打破,经过竞争,
均衡状态会自动恢复。蛛网模型却证明,按照占典经济学静态下完全竞争的假设,均衡一旦被打破,经济系统并不一定自动恢复均衡。与均衡价格决定模型不同的是,蛛网模型是一个动态模型。假定商品的本期产量决定于前一期的价格P t-1,即供给函数为,并根据需求弹性、供给弹性的不同,分为“收敛型蛛网”、“发散型蛛网”和“封闭型蛛网”三种类型。
蛛网模型解释了某些生产周期较长的商品的产量和价格的波动的情况,对实践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但是,这个模型还是一个很简单的和有缺陷的模型,需要进一步完善。
3. 供给
【答案】供给是指生产者在一定时期内在各种可能的价格下愿意而且能够提供出售的该种商品的数量。供给的概念包含以下儿点内容:
①供给是一定时期内的,比如一个月或一年,而不是某一个时点上的;
②供给是在各种价格水平下的供给数量,即供给是一组与价格水平对应的供给数量,而不是一个供给数量;
③供给是生产者愿意提供的;
④供给是生产者能够提供的,如果生产对某种商品只有提供的意愿而没有提供的能力,则不能形成有效供给,也不能算作供给。
一种商品的供给数量取决于多种因素的影响,其中主要的因素有:该商品的价格、生产的成本、生产的技术水平、相关商品的价格和生产者对未来的预期。
供给的变动是在某种商品价格不变的条件下,由于其他因素变动所引起的该商品供给数量的变动。供给量的变动是指在其他条件不变时,山某商品的价格变动所引起的该商品数量的变动。
4. 收入效应
【答案】由商品的价格变动所引起的实际收入水平变动,进而由实际收入水平变动所引起的商品需求量的变动,称为收入效应。即是指在商品的相对价格保持不变的前提下,由于收入水平的相对变化所引起的商品需求量的变化。收入效应表示消费者的效用水平发生变化。
一种商品价格变动所引起的该商品需求量变动的总效应可以被分解为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两个部分,即总效应=替代效应+收入效应。收入效应一般比替代效应小,在正常商品的情况下,两种效应的方向是一致的,即价格下降,替代效应引起消费者购买数量增加,收入效应也引起消费者购买数量增加。然而在低档物品的情况下,收入效应为负,收入效应会引起消费者购买数量的减少。当收入效应大于替代效应,总效应为负,价格下降反而引起商品需求量减少,这种商品称为吉芬物品。
5. 以牙还牙策略
【答案】以牙还牙策略的内容是:所有的成员一开始是合作的。对于每一个成员来说,只要其他成员是合作的,则他就把合作继续下去。但只要有一个成员一旦背弃合作协议采取不合作的策略,则其他成员便会采取“以牙还牙”的惩罚和报复策略,即其他成员都采取相同的不合作策略,
并将这种不合作的策略在重复博弈中一直进行下去,以示对首先破坏协议者的惩罚和报复。
博弈论分析中,寡头厂商的合作是不稳定的,易陷入“囚徒困境”。在具有“以牙还牙”策略的无限次重复博弈中,所有的寡头厂商则都会遵守协议,采取合作的策略。
6. 公地的悲剧
【答案】公共资源是指所有权是大家的、公共的,使用权、收益权归属却比较模糊的那类资源。例如,江河中的鱼虾、公共牧场上的草等。
公共资源与公共物品不同,它在消费上没有排他性,但具有竞用性。不具有排他性说明某人对公共资源的消费不能阻止别人对于该资源的消费; 具有竞用性说明任何人对资源的使用会减少他人消费的数量,尤其当使用者人数足够多时,公共资源的竞争性很大。公共资源的非排他险和竞用性会使得资源被过度消耗、破坏,这就是公地的悲剧。
对于公地的悲剧,其解决力法是采取一定的方法来限制公共资源的消费数量,如采取限制公地上放牧的牲畜数量等措施。
二、简答题
7. 根据序数效用论者关于消费者均衡的条件:
(1)如果,消费者应该如何调整两种商品的消费数量? 为什么?
(2)比较基数效用论者与序数效用论者关于消费者的均衡条件。
【答案】(1)序数效用论者认为,在两商品的价格、消费者的收入和偏好给定的前提下,
如果
,则消费者增加商品1的需求量,减少商品2的需求量,便可增加效用水平。如图所示,在F 点,无差异曲线I 1的斜率绝对值MRS 12大于预算线AB 的斜率绝对值。此时,消费者只需从F 点出发,沿着预算线AB 通过增加商品1的数量和减少商品2的数量,就可以增加效用水平,直至达到无差异曲线I 2和预算线AB 的切点E ,即有
,从而实现最大效用。
消费者均衡及其调整
为了更好地理解这种调整背后的经济原因,可以举一个具体的例子。譬如,
,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