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8年上海外国语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618马克思主义原理之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考研核心题库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社会的经济结构

【答案】社会的经济结构是指与生产力发展的一定阶段相适应的生产关系的总和,它决定社会的政治结构和观念结构。社会经济结构的内容就是人与人之间的经济关系。人与人之间的经济关系是以人与自然之间的现实关系为基础的,生产力就体现了人与自然之间的现实关系。所以,社会经济结构就是同生产力发展的一定阶段相适应的生产关系的总和。马克思指出:“人们在自己生活的社会生产中发生一定的、必然的、不以他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关系,即同他们的物质生产力的一定发展阶段相适合的生产关系。这些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的经济结构。”

2. 真理

【答案】(1)真理的含义:“真理”是一个认识论概念,是标志主观同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人的认识是一种复杂的精神活动,能够产生正确和错误两种不同的结果,即真理和谬误。

(2)真理的特性:事物的本性通过其特性体现出来。真理的特性在于其客观性、绝对性、相对性和具体性。全面把握真理的特性,就是从整体上把握真理的本性。

①凡是真理都具有客观性,因此真理也被称为客观真理,这是真理之所以为真理的首要条件。真理的客观性或客观真理,主要是指在真理性的认识中包含着不以人和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内容。一切科学的定律、学说、理论之所以是真理,只是因为它们同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相符合。真理当中不能含有同客观实际相违背的主观成分。

②关于真理的绝对性或具有绝对性的真理,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理解:

a. 任何真理都标志着主观同客观的符合,都包含有不依赖于人或人类的客观内容,都同谬误有原则性的局限,都不能被推翻,否则就不称其为真理。这一点是绝对的、无条件的。在这个意义上,承认了客观真理,也就是承认了绝对真理或真理的绝对性。

b. 人类认识按其本性来说,能够正确认识无限发展着的物质世界,认识每前进一步,都是向无限发展着的物质世界的接近,这一点也是绝对的、无条件的。在这个意义上,承认世界的可知性,承认人能够获得关于无限发展着的物质世界的正确认识,也就是承认了绝对真理或真理的绝对性。 ③真理的具体性指的是具体的主观和客观在具体的条件和范围内的一致。任何真理都有自己特定的对象、范围和条件,如果超出这些具体规定,真理就会变成错误。具体的真理不是片面的,而是全面的。在人的认识中,应当尽可能地把握住对象的一切方面及其相互关系,这是达到真理的必要条件。但这种全面性并不在于一切方面和细节毫无遗漏的罗列,而在于它们的本质的综合,

即把握对象一切方面的总和。

3. 上层建筑

【答案】上层建筑是指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意识形态以及相应的制度、组织和设施。自原始社会解体以来,上层建筑由意识形态和政治法律制度及设施、政治组织等两部分构成。意识形态又称为观念上层建筑,包括政治法律思想、道德、艺术、宗教、哲学等思想观点。政治法律制度及设施和政治组织又称为政治上层建筑,包括:国家政治制度、立法司法制度和行政制度; 国家政权机构、政党、军队、警察、法庭、监狱等政治组织形态和设施。观念上层建筑和政治上层建筑的关系是:首先,政治上层建筑是在一定意识形态指导下建立起来的,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其次,政治上层建筑一旦形成,就成为一种现实的力量,影响并制约着人们的思想理论观点。

4. 社会形态

【答案】社会形态,是指同生产力发展的一定阶段相适应的经济结构、政治结构和文化结构的统一体,或者说是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统一体。其中,作为基础的、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决定社会形态的性质。

社会形态标志着社会结构的类型,即标志着“具有独特的特征的社会”。每一种社会形态都是人类发展史上的一个阶段,历史就是这些阶段的依次更替。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社会形态的更替具有决定性、统一性,同时,每个具体的民族在自己的历史活动中建立何种社会形态又具有选择性,从而使社会形态的更替具有多样性。

5. 社会形态

【答案】社会形态,是指同生产力发展的一定阶段相适应的,经济结构、政治结构和文化结构的统一体,或者说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统一体其中作为基础的、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决定社会形态的性质。

社会形态标志着社会结构的类型,即标志着“具有独特的特征的社会”。每一种社会形态都是人类发展史上的一个阶段,历史就是这些阶段的依次更替。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社会形态的更替具有决定性、统一性,同时,每个具体的民族在自己的历史活动中建立何种社会形态又具有选择性,从而使社会形态的更替具有多样性。

6. 自在世界

【答案】自在世界又称天然自然,这一概念包含着两重含义:

①自在世界是人类世界产生之前的自然界。在人类社会产生前,客观的自然界早就独立地存在和发展着了,这是人类世界产生前的先在世界。

②自在世界又是人类活动尚未深入到的自然界。自然界在广度上和深度上都是无限的,永远存在着人类活动尚未达到的部分,即尚未被人化的部分,世界的这一部分仍然属于自在世界。

二、论述题

7. 运用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原理,论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必然性。

【答案】(1)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关系的原理矛盾的普遍性是指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存在于一切事物发展对程的始终。矛盾的特殊性是指具体事物的矛盾及每一矛盾的各个方面都有其特点。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辩证的统一。具体表现在:

①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相互联结的。普遍性存在于特殊性之中,特殊性中包含着普遍性。 ②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2)走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重要指导意义

走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重要指导意义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①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统一的原理,是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走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重要理论依据。

②建设社会主义要坚持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坚持社会主义的方向,坚持社会主义的根本制度和基本原则,这是共性; 同时又必须注意中国的特点,从中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实际出发,走自己的路,有中国特色,这是个性。只有这们,才能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推向前进。

③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精神实质,最根本的就是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当代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一切从实际出发,从中国的国情出发,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开辟有自己特色的发展道路,从而提出了一系列创造性的新思想和新观点,构成了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体系,这正是应用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相结合的辩证法的典范

8. 试论思维方法所具有的客观性和主观性的双重特征。

【答案】哲学所研究的思维方法,是指理论思维方法,是以揭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为目的所进行的理性认识的方法,是主体观念地把握客体的一种认识工具系统,本质上是主体化了的客观规律,是在客观规律基础上依据主体需要而形成的思维规则、工具和手段。思维方法具有客观性与主观性的双重特征:

(1)任何思维方法都具有客观性。思维方法的原型是事物之间的相互关系和客观规律,是规则化、主体化了的客观规律和关系。例如,比较法是客观事物统一性和多样性关系的反映,有统一性才有“同”,有多样性才有“异”,这才有“异中求同”和“同中求异”的比较法。一般和个别的关系则是归纳法和演绎法的原型。思维方法最切近的现实基础是实践活动,思维方法的客观性直接来源于实践活动的客观性。思维的“逻辑的式”归根结底来自人们亿万次重复的“行为的式”,是先有实践的逻辑,然后才升华为思维的逻辑。实践活动的规模和水平,实践方式的先进程度,决定着人们思维方法的发展程度。

(2)思维方法又具有主观性。仅仅有客观性还不能构成思维方法,客观世界的规律和人类的实践活动只是提供了思维方法的原型和依据,还不是思维方法本身。客观规律和实践活动只有内化于人的头脑中,转化为思维活动的规律,通过主观的、逻辑的形式同人的自觉的精神活动相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