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浙江工业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628管理学(含公共管理学)之管理学—原理与方法考研仿真模拟五套题
● 摘要
一、简答题
1. 简述管理控制的过程。
【答案】控制是根据计划的要求,设立衡量绩效的标准,然后把实际工作结果与预定标准相比较,以确定组织活动中出现的偏差及其严重程度。控制的过程包括三个基本环节的工作:确立标准; 衡量成效; 纠正偏差。
(1)确立标准
①确定控制对象;
②选择控制的重点;
③制定标准的方法。
控制的对象不同,为它们建立标志正常水平标准的方法也不一样。一般来说,企业可以使用的建立标准的方法有三种:
①利用统计方法来确定预期结果;
②根据经验和判断来估计预期结果;
③在客观的定量分析的基础上建立工程(工作)标准。
(2)衡量工作成效
为了能够及时、正确地提供能够反映偏差的信息,同时又符合控制工作在其他方面的要求,管理者在衡量工作成绩的过程中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①通过衡量成绩,检验标准的客观性和有效性;
②确定适宜的衡量频度;
③建立信息反馈系统。
(3)纠正偏差
为了保证纠偏措施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必须在制定和实施纠偏措施的过程中注意下述问题: ①找出偏差产生的主要原因
a. 要判断偏差的严重程度,是否足以构成对组织活动效率的威胁,从而值得去分析原因,采取纠正措施;
b. 要探寻导致偏差产生的主要原因。
②确定纠偏措施的实施对象
预定计划或标准的调整是由两种原因决定的:
a. 原先的计划或标准制定得不科学,在执行中发现了问题;
b. 原来正确的标准和计划,由于客观环境发生了预料不到的变化,不再适应新形势的需要。 ③选择恰当的纠偏措施
针对产生偏差的主要原因,就可能制订改进工作或调整计划与标准的纠偏方案。纠偏措施的选择和实施过程中要注意:
a. 使纠偏方案双重优化;
b. 充分考虑原先计划实施的影响;
c. 注意消除人们对纠偏措施的疑虑。
2. 非正式组织的存在及其活动对组织目标的实现可能产生何种影响? 如何有效地利用非正式组织?
【答案】(1)非正式组织的积极作用为:①满足职工的需要。②人们在非正式组织中的频繁接触会使相互之间的关系更加和谐、融洽,从而易于产生和加强合作的精神。③可以帮助正式组织起到一定的培训作用。④非正式组织为了群体的利益,为了在正式组织中树立良好的形象,往往会自觉或自发地帮助正式组织维持正常的活动秩序。
(2)危害为:①非正式组织的目标如果与正式组织冲突,则可能对正式组织的工作产生极为不利的影响。②非正式组织要求成员一致性的压力,往往也会束缚成员的个人发展。③非正式组织的压力还会影响正式组织的变革,发展组织的惰性。
(3)发挥非正式组织的积极作用要求:①利用非正式组织,首先要认识到非正式组织存在的客观必然性和必要性,允许、乃至鼓励非正式组织的存在,为非正式组织的形成提供条件,并努力使之与正式组织吻合。②通过建立和宣传正确的组织文化来影响非正式组织的行为规范,引导非正式组织发挥正面作用。
3. 利益由利益相关者共同决定,公司与员工、股东、供应商、消费者,甚至社区居民等利益相关,从长远来讲“我们要么全体上升,要么一起沉沦”你赞成这句话的主旨思想吗? 请给出理由。
【答案】我赞成这句话的主旨思想,理由如下:
(1)此说法符合利益相关者管理理论。利益相关者管理理论是指企业的经营管理者为综合平衡各个利益相关者的利益要求而进行的管理活动。与传统的股东至卜主义相比较,该理论认为任何一个公司的发展都离不开各利益相关者的投入或参与,企业追求的是利益相关者的整体利益,而不仅仅是某些主体的利益。
(2)利益相关者是指组织外部环境中受组织决策和行动影响的任何相关者,可能与组织打交道的利益相关者包括企业的股东、债权人、雇员、消费者、供应商等交易伙伴,也包括政府部门、本地居民、本地社区、媒体、环保主义等的压力集团,甚至包括自然环境、人类后代等受到企业经营活动直接或间接影响的客体。这些利益相关者与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密切相关,或是组织行为会对他们产生重大影响,反之,这些群体也可能影响组织,他们有的分担了企业的经营风险,有的为企业的经营活动付出了代价,有的对企业进行监督和制约,企业的经营决策必须要考虑他们的利益或接受他们的约束。
(3)这句话说明重视组织利益相关者对组织的重要性,企业应当采取以下方式对其进行管理: ①跨界管理
跨界管理又称跨域管理(boundaryspanning ),即采用更具体的方式与各种外部利益相关者开展互动合作,以收集和传播重要的信息。在跨界管理中,组织成员在组织和外部利益相关者之间自由移动。
②利益相关者管理
如果利益相关者是关键的,且环境的不确定性很低,管理者可以采用更直接的利益相关者管理,如开展顾客营销调研、设立政府关系部门或展开游说活动、与公众压力集团建立公共关系的业务往来等。。
③利益相关者伙伴关系
其是指为追求共同目标而在组织和利益相关者之间达成的非正式协议。这种类型的伙伴关系允许组织与其利益相关者搭建桥梁一一组织一供应商、组织一顾客、组织一地方社区、组织一竞争者等等。
(4)除了对利益相关者给予重视外,企业还需注意以下几点:
①企业的生存和繁荣离不开利益相关者的支持,但利益相关者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细分,不同类型的利益相关者对于企业管理决策的影响以及被企业活动影响的程度是不同。
②传统的企业理论认为,企业的唯一目标就是“实现经济利润最大化”。利益相关者理论的出现,分散了企业的经营目标,除了经济上的目标以外,企业也必须承担社会的、政治上的责任。
③虽然从理论上证明利益相关性理论可行。但是,由于利益相关性理论本身的不完善,实在是很难实践。比如,理论中所涉及到的利益相关者太多太杂,仅顾客这一项,要想对他们进行集中起来采取行动是不可能的。很多学者多提出的利益相关者参与公司的治理这一提法,日前为止也不具备可操作性。
4. 管理幅度问题是如何提出的? 如何确定有效的管理幅度和合理的管理层次?
【答案】(1)组织设计的实质是对管理人员的管理劳动进行横向和纵向的分工。管理劳动分工的必要性缘于管理者有效管理幅度的有限性。管理幅度决定了组织中的管理层次,从而决定了组织结构的基本形态。设计合理的组织机构与结构,必须分析管理幅度的主要影响因素。这就不可避兔的提出了管理幅度。
(2)管理幅度是管理者直接领导的下属数量。任何组织都需要解决主管人员直接指挥与监督的下属数量问题,但在同样获得成功的组织中,每位主管直接管辖的下属数量却往往是不同的。努力去确定一种适用于任何组织的管理幅度是没有意义的,也是不可能有结果的。确定有效的管理幅度,要考虑下列因素的影响:
①主管和下属的工作能力。主管的综合能力、理解能力、表达能力强,则可以迅速地把握问题的关键,就下属的请示提出恰当的指导建议,管理的幅度便可适当宽些。
②工作的内容和性质。包括:a. 主管所处的管理层次。越接近组织的高层,主管人员的决策职能越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