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中国山水画家视荒寒之境为绝妙之境,明李日华《竹嬾论画》:“王安石有诗云:‘欲寄荒寒无画意,赖传悲壮有能琴。’以悲壮求琴,殊未浣筝笛耳,而以荒寒索画,不可谓非善鉴也”。李日华认为王安石以“荒寒”评画,大得画之要旨。中国古典寒林山水画,就是表现这种冷寂、荒寒之境,呈现出画面的一种古雅、淸劲的画风,传达出画家追寻凡世的超脱、涤荡灵魂的画外之境。以寒林为题材的中国古典山水画,可以说在一定程度上表现了中国山水画的最高境界。
自魏晋始,古典寒林山水画经历了几个不同的发展阶段。每个阶段都有其绘画特征及其代表画家,并且随着中国山水画的发展而发展、变化着。其中,李成的山水画以“气象萧疏,烟林清旷”的画境著称,尤善描绘寒林山水画,也开创了独特的平远式构图,笔墨精微。因此,形成了李成独特的寒林山水画,对后世寒林山水画的发展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在第一部分首先总结了中国古典寒林山水画的分期特征。首先按照中国山水画的发展,根据不同历史时期寒林山水画所呈现的不同特征划分,主要拟从这样几个阶段进行分期分析:首先分析唐代古典寒林山水画的特征,同时延伸展开这一时期山水画的发展对李成寒林山水画的影响;第二部分,阐释两宋时期古典寒林山水画的特征,以及这一时期对李成影响较大的山水画家及其寒林山水画的风格特点;第三部分,李成寒林山水画对元代寒林山水画的影响特征,以及这一时期的发展、变化,代表画家和代表作品;最后是明代、清代寒林山水画的特征,以及李成对这一时期的寒林山水画的影响。其次,论文的第二部分主要论述李成寒林山水画独特风格的形成,结合其个人经历以及李成的生活环境等方面论述李成寒林美学思想的形成、深刻内涵,及其所渗透出的中国传统文化精神。在论文的第三部分,也是本文的重点部分,主要论述李成寒林山水画的特征。首先,简要论述一下李成山水画的基本特征。然后,从寒林枯枝的表现、山峦气韵的营造、笔墨表现技法以及画面平远式构图、烟林清旷的画面意韵等几个方面论述李成寒林山水画的特征。本文的第四部分,也是整篇论文的创新之处,延伸之处。主要论述结合前文对李成寒林山水画特征的阐释,延伸总结出以李成寒林山水画为代表寒林题材所表现的荒寒之境,这种画面的极冷之境是对中国山水画精神的完全阐释,追溯到山水画的起源,山水画的精神基础,并将寒林山水画与建安风骨相媲美,从审美的角度分析荒寒之境所蕴含的内在生命精神力量。
寒林山水画所传达的荒寒之境表现了庄子的避世思想,文人画家对林泉之志的追求,从而形成画面独特的气韵和画境。庄子追求无为、虚静等思想都是对艺术精神自由放逐的体现,也是山水画起源、产生的最终根源。而庄子的思想则来自老子的思想精髓,并以之为其思想的出发点及其最终归结点。因为老子是在追求获取一种精神的回归,而庄子则将其发展成为一种精神的自由解放,从而建造自己精神自由的王国。庄子旨在从大自然万物生长、现实生活的体察来探索、发现、总结、归纳出中国艺术精神,而不是把美或者艺术当做研究的对象,从而总结出所谓的艺术精神。庄子出生在动乱时期,遭受了生活当中的桎梏般的痛苦,因此渴求自由解放。正是因为经历过人生的痛苦,庄子才认识到要想获得真正的自由、解放,只有解放自己的内心。而不是求之于上天、大地、和所谓的来世,心的自由超乎一切,在自己的精神世界求得自由解放就是庄子所说的艺术精神,即是庄子所说的“道”,也是中国最高的艺术精神。庄子的《逍遥游》就是最好的代表,以一个“游”字加以象征,贯穿始终。能够做到“游”,也是也逐步成为山水画创作的一种倾向。而本文则通过研究、剖析李成的寒林山水画,从而进一步对中国古典山水画的寒林进行上下梳理,最终表现出李成寒林山水画所蕴含的重要中国山水画精神和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