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景德镇陶瓷学院工商学院802经济学之宏观经济学考研冲刺密押卷及答案
● 摘要
一、简答题
1. 说明主流经济学家是怎样用总供求模型说明经济的滞胀状态的? (请作图说明)
【答案】总需求曲线和总供给曲线的交点决定总产量(y )和价格水平(P )。在短期内,总供给曲线不易移动,但是,来自外部的冲击可以使它从充分就业的位置向左移动,从而导致失业的增加和价格的上升,即导致滞胀状态。
图 运用总供给模型说明经济的滞胀状态
图中,AD 和ASS 相交于充分就业的E 0点。这时的产量和价格水平顺次为y f 和P 0。假定受
,AS 曲线由AS 0向左移动到AS 1,使AD 与AS 1相交于到供给冲击(如石油价格或工资等提高)
E 1点。可以发现,相对于原有均衡点,E 1点代表的产量水平下降,价格水平上升,即表示失业和通货膨胀的并存。进一步说,AS 向左偏离AS 0的幅度越大,失业和通货膨胀也都会越为严重。
2. 什么是自动稳定器? 是否税率越高,税收作为自动稳定器的作用越大?
【答案】(1)自动稳定器也称内在稳定器,是指经济系统本身存在的一种会减少各种干扰对国民收入冲击的机制,能够在经济繁荣时期自动抑制通胀,在经济衰退时期自动减轻萧条,无需政府采取任何行动。财政政策的这种内在稳定经济的功能主要通过政府税收的自动变化、政府支出的自动变化和农产品价格维持制度得到发挥。
(2)混合经济中支出乘数值与私人经济中支出乘数值的差额决定了税收制度的自动稳定程度,其差额愈大,自动稳定作用愈大,这是因为,在边际消费倾向一定的条件下,混合经济中支
出乘数越小,说明边际税率越高,
从而自动稳定量愈大。这一点可以从混合经济的支出乘数公式
中得出。当t 愈大时,该乘数愈小,从而边际税率的变动的稳定经济作用愈大。举例来
说,假设边际消费倾向为0.8,当税率为0.1时,则增加1美元投资会使,总需求增加3.57
美元
; 若税率增至0.25时,则增加1美元投资只会使总需求增加2.5
美元
。可见,税率越高,自发投资冲击带来的总需求波动愈小,说明自动
稳定作用愈大。
3. 根据IS-LM 模型,在下列情况下,利率、收入、消费和投资会发生什么变动?
(1)中央银行增加货币供给;
(2)政府增加税收;
(3)政府等量地增加政府购买和税收。
【答案】(1)当货币需求不变时,中央银行增加货币供给,意味着货币市场上供过于求,利率下降刺激消费和投资,从而使收入增加。
(2)政府增加税收会使总支出减少,反映到IS-LM 模型体现为IS 曲线向左移动。这必然导致利率下降。总支出减少使消费和收入减少。总收入减少,对货币交易需求减少。当货币供给不变时,利率会下降,导致投资增加。
(3)政府等量地增加政府购买和税收,根据平衡预算乘数,此时国民收入会增加,增加幅度为政府购买和税收变动的数量。增加政府购买会使总支出增加,反映到IS-LM 模型体现为IS 曲线向右移动; 增加税收会使总支出减少,反映到IS-LM 模型体现为IS 曲线向左移动。由于政府购买支出乘数大于税收乘数,所以最终会使IS 曲线向右移动,导致利率上升、收入增加、消费增加和投资减少。
4. 假定经济在均衡状态Y 0=1000下运行,如果政府进行一次财政改革,税率t 增加0.05,政府购买增加50,预算盈余是上升还是下降? 为什么?
【答案】设原税率为t o ,原税收额T o =1000t0,那么根据题干有新税率t'=to +0.05税率上升导致收入减少,假定减少的收入为
税收变动量为:
预算盈余变动为:
可见预算盈余减少了。
,故税率提高后国民收入为 ,因而新税收额为:
5. 古典货币理论和凯恩斯货币理论有何本质区别?
【答案】古典货币理论和凯恩斯货币理论主要在以下问题上存在着本质区别:
(1)货币是交易媒介还是价值贮藏,抑或计价单位。古典货币理论认为,货币作为交易媒介起作用,它的使用是因为物物交易非常困难而且效率低下,使用货币可以克服物物交换的不便或减少交易费用,货币是润滑剂; 凯恩斯则强调货币是资产,即货币的价值贮藏职能。
(2)货币是存量还是流量。古典货币理论认为,货币是一个流量; 凯恩斯在《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中提出关于货币需求的流动偏好理论,以反对古典货币数量论; 而作为流动偏好的货币存量是要表述资产的流动性。
(3)货币是表示相对价格还是表示总量变量(即价格总水平)。古典货币理论认为,货币表示相对价格; 凯恩斯则认为,货币表示总量变量。
(4)货币是中性的还是非中性的。在货币与经济活动的关系问题上,古典货币理论认为货币是中性的,即流通中的货币数量仅仅影响经济中的价格总水平,而不影响真实产出水平和相对价格。货币是非中性的是凯恩斯货币理论的基本特点,即货币部门和真实部门是不能截然分开的,在短期,货币供给可以影响就业量和实际国民收入。
二、论述题
6. 论述摩擦性失业与结构性失业对经济产生的实际影响。
【答案】(1)摩擦性失业是指在生产过程中由于难以避免的摩擦而造成的短期、局部性失业。摩擦性失业是劳动力在正常流动过程中所产生的失业,这种失业在性质上是过渡性或短期性的,它通常起源于劳动力的供给方。经济总是变动的,工人寻找最适合自己喜好和技能的工作需要时间,一定数量的摩擦性失业必然不可避免。
构性失业是指劳动力的供给和需求不匹配所造成的失业,其特点是既有失业,又有职位空缺,失业者或者没有合适的技能,或者居住地点不当,因此无法填补现有的职位空缺。结构性失业在性质上是长期的,而且通常起源于劳动力的需求力。结构性失业是又有经济变化导致的,这些经济变化引起特定市场和区域中的特定类型劳动力的需求相对低于其供给。其原因在于:技术变化; 消费者偏好的变化; 劳动力的不流动性。
(2)在社会保障体系尚不健全的情况下,摩擦性失业率偏高对于经济增长会产生一些负面影响:
①会导致本来就偏小的总消费水平进一步降低,从而使经济形势进一步恶化,而经济形势的恶化会使失业率进一步上升,这就进入了就业和经济形势的恶性循环。
②会增加失业者自身的不安全感。因此失业者会进一步调整他的消费预算,使他的消费结构进一步趋于保守,并且失业者本身的不安全感将在在职群体中产生一个传导的扩散效应,同时增加在职群体的不安全感,进而增加社会的整体不安全感。这将使消费倾向进一步下降,并且降低对投资风险的承受能力,经济形势进入恶性循环。
结构性失业对经济的实际影响主要表现在: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