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武汉音乐学院音乐(专业学位)813专业基础课之中国近现代音乐史考研仿真模拟题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青主

【答案】青主是音乐美学家、作曲家。青主撰写的音乐美学专著《乐话》和《音乐通论》,是我国近代较早的具有较为完整体系的音乐美学论著。他创作有中国最早的艺术歌曲《大江东去》,出版了《清歌集》,并与夫人华丽丝合作了歌集《音境》,是我国近代音乐美学的开拓者、中国艺术歌曲创作的先驱人物之一。

2. 《海韵》

【答案】《海韵》是一首大型艺术性合唱歌曲。徐志摩词、赵元任曲。歌词源自徐志摩同名白话体新诗,描绘了渴望自由的少女不愿回家,在海滩上徘徊、歌舞,最后被波涛吞没的情景。作曲家用合唱、女高音独唱和钢琴伴奏音乐,分别代表旁观者诗翁、主人公女郎和背景大海。全曲由一个引子和五个情感各异的乐段加尾声组成,在旋律与和声方面都作了“中国化”的探索,是20世纪20年代合唱歌曲的杰出代表。

3. 萧友梅的《问》

【答案】《问》是一首艺术歌曲。易韦斋词,萧友梅曲,作于1922年,初刊于歌曲集《今乐初集》。全曲结构严谨、情绪深沉,歌词偏于古雅,音乐借鉴德国古典歌曲的艺术表现手法,表现出作者在祖国外受帝国列强凌辱、内有军阀混战的现实下,忧虑和不满的情感。

4. 谭小麟

【答案】谭小麟,作曲家、琵琶演奏家。谭小麟是近代中国室内乐创作的主要作曲家,代表作品有《小提琴和中提琴二重奏》、《浪漫曲》、《弦乐下重奏》及《自君之出矣》、《彭浪矶》等。谭小麟的音乐风格有新古典主义音乐的鲜明印迹,创作讲究作品的整体布局,有很强的逻辑性,在创作和教学中都贯穿着欣德米特的现代作曲理论体系,并力图将其与中国民族音乐相结合,在当时中国乐坛独树一帜。

5. 《台湾舞曲》

【答案】《台湾舞曲》是江文也在日本创作的一首舞曲。是一首标题性的幻想音诗,作曲技术及配器手法受到20世纪新音乐潮流的影响,使得作品具有德彪西印象派音乐的风韵,并且借鉴了巴托克和斯特拉文斯基处理民族音乐素材的新观念。旋律风格以表现台湾民间音乐韵味为主,也部分地具有日本音乐的调式特征。作品充满幻想性,富有浪漫主义气息,表达了作者对故乡的依恋和对祖国古代文化的缅怀。乐曲采用了自由体的回旋奏鸣式,音乐构思有两部曲式的特色,乐

曲主体是三部曲式的快板段落。

6. 沈心工

【答案】沈心工(1870--1947)原名沈庆鸿,字叔逵,笔名心工。上海市人,我国近代学堂乐歌的主要作者,著名的音乐教育家。1897年考入上海南洋公学师范学堂。1902年东渡日本进东京弘文学院学习,同年在东京留学生中组织了音乐讲习会,研究乐歌的创作。1903年回国仟教原校,后担任附小校长.1911年仟该校校长。1922年兼任大学训育主任. 先后编创了许多学堂乐歌作品和。《学校唱歌集》等. 是我国学堂乐歌的最早编写者。1947年病逝于上海。

二、选择题

7. 20世纪20年代在中国活跃着一支由外国乐手组成的管弦乐团,堪称当时亚洲水平最高的西洋管弦乐团,其名称是( )。

A. 北京大学管弦乐队

B. 中华交响乐团

C. 上海工部局乐团

D. 上海交响乐团

【答案】C

【解析】上海工部局乐团的前身为1879年成立的上海公共乐队(铜管乐队),1907年扩大为管弦乐队。1922年正式定名。上海工部局乐团全部聘用外国乐手。意大利著名指挥家梅百器任指挥,富华任乐队首席,是当时亚洲水平最高的一只西洋管弦乐队。

8. 《中花六板》属于江南( )。

A. 丝竹乐

B. 打击乐

C. 管弦乐

D. 拉弦乐

【答案】A

【解析】《中花六板》为江南丝竹八大曲之一,旋律清新流畅,细腻柔美,富有浓郁的江南韵味,是江南丝竹的代表曲目。

9. “救亡派”新音乐理论的重要开拓者( )曾发表了《中国新音乐的展望》、《论国防音乐》等文,对新音乐运动进行了理论阐述。

A. 麦新

B. 聂耳

C. 吕骥

D. 冼星海

【答案】C

【解析】在抗日救亡歌咏运动时期,吕骥发表了《新音乐的展望》、《伟大而贫弱的歌声》、《论国防音乐》、《音乐的国防动员》等文章。在这些文章中,他阐述了群众歌曲的社会意义以及对全国音乐运动的影响。他提倡“新现实主义”,反对“伤感主义”、“自然主义”,要求创作上既要有民族形式,又要有抗日救亡的思想内容。

10.我国最早运用西方20世纪音乐技法进行创作的作曲家是( )

A. 贺绿汀

B. 江文也

C. 冼星海

D. 谭小麟

【答案】B

【解析】江文也巧妙运用了20世纪的许多技巧来创作音乐; 他的作品绝大多数都是以西洋乐器或人声而作。在活跃于30.40.50年代的作曲家里,江文也在许多以西洋乐器为媒介的乐种之中,都位居中国先驱者的地位; 深刻了解西方文化与西方音乐,也能自由运用20世纪前卫的技法,又忠于传统中国音乐的“特性”,努力保存中国音乐“传统”的“作曲家”,在中国近代的音乐史上,只有江文也一人。

11.乐歌《送别》是一首脍炙人151的作品,它的创作方式是( )。

A. 依词谱曲

B. 依曲填词

C. 自创词曲

D. 集体创作、口口相传

【答案】B

【解析】《送别》的创作方式是依曲填词。李叔同编写的《送别》,其原曲调是取自美国通俗歌曲作家奥德威(John P .Ordway , 1824-1880)的《梦见家和母亲》的曲调填词的。它也是直接取于经过日本填过词的《旅愁》再填写的。

12.“研究古代历史,当以‘实物’为重,‘典籍’次之,‘推论’又次之”是由( )提出的研究方法。

A. 杨荫浏

B. 王光祈

C. 萧友梅

D. 王国维

【答案】B

【解析】王光祈在《中国音乐史》一书中提出了“研究古代历史,当以‘实物’为重,‘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