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北京工业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801管理学考研必备复习题库及答案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前向一体化
【答案】前向一体化是指企业通过收购或兼并若干商业企业,或者拥有和控制其分销系统,实行产销一体化。即指获得分销商或零售商的所有权或加强对它们的控制,也就是指企业根据市场的需要和生产技术的可能条件,利用自己的优势,把成品进行深加工的战略。实施前向一体化的一种有效方式是特许经营,采用特许经营的形式授权其他厂商经销自己的产品并提供售后服务,是用途最广、也是非常有效的前向一体化方式。
2. 组织的具体环境
【答案】组织的具体环境又称组织的微观环境,是指与具体领域有关的任务环境,它直接影响着组织活动。通常由现有竞争者、潜在竞争对手、替代品生产厂商、用户及供应商等要素构成,主要内容如下:
(1)现有竞争者。包括基本情况,如销售增长率、市场占有率、产品的获利能力,主要竞争对手的情况及其发展动向。
(2)潜在竞争对手。新进入者会促使市场竞争加剧,在位者只有对行业进入难易程度充分了解后,才能做出反击,应对新进入者带来的竞争加剧的局面。
(3)替代品生产厂商。有些产品可以替代企业提供的产品,甚至对企业的经营构成威胁。
(4)用户。用户对产品的总需求决定着行业的发展潜力,从而影响行业内所有企业的发展边界; 不同用户的讨价还价能力会诱发企业间的价格竞争,从而影响企业的获利能力。
(5)供应商。供应商能否按时、按量、按质地提供所需生产要素,直接影响企业规模的进一步扩大; 原材料的价格决定着产品成本以及企业利润。
3. 薪酬水平
【答案】薪酬水平是指企业员工从公司获得的总体收入规模。一般而言,影响员工薪酬水平的因素有:①受教育程度。薪酬一般随着受教育程度的升高而升高。②工作经验。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薪酬水平和工作经验成正比。③年龄。④行业背景。技术含量较大的行业的平均工资要高十技术含量较低的行业的工资。⑤个人素质。这是决定个人薪酬的最重要的因素。
4. 负强化
【答案】强化理论包括下强化和负强化。负强化是指惩罚那些不符合组织目标的行为,以使这此行为削弱甚至消失,从而保证组织日标的实现不受干扰。负强化的方法包括批评、处分、降级等,有时不给予奖励或少给奖励也是一种负强化。实施负强化的方式与正强化有所差异,应以连续负强化为主,即对每一次不符合组织的行为都应及时予以负强化,消除人们的侥幸心理,减少直至消除这种行为重复出现的可能性。
5. 战略业务单位
【答案】战略业务单元是公司中的一个单位,或者职能单元,它是以企业所服务的独立的产品、行业或市场为基础,由企业若干事业部或事业部的某些部分组成的战略组织。战略业务单位必须在公司总体目标和战略的约束下,执行自己的战略管理过程。在这个执行过程中其经营能力不是持续稳定的,而是在不断变化的,可能会得到加强,也可能会被削弱,这取决于公司的资源分配状况。
二、简答题
6. 适度控制所要体现的要求有哪些?
【答案】适度控制是指控制的范围、程度和频度要恰到好处。这种恰到好处的控制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防止控制过多或控制不足
适度的控制应能同时体现以下两个方面的要求:
①要认识到,过多的控制会对组织中的人造成伤害,对组织成员行为的过多限制,会扼杀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会抑制他们的首创精神,从而影响个人能力的发展和工作热情的提高,最终会影响企业的效率;
②也要认识到,过少的控制,将不能使组织活动有序地进行,就不能保证各部门活动进度成比例的协调,将会造成资源的浪费,过少的控制还可能使组织中的个人无视组织的要求,我行我素,不提供组织所需的贡献,甚至利用在组织中的便利地位谋求个人利益,最终导致组织的涣散和崩溃。
(2)处理好全面控制与重点控制的关系
任何组织都不可能对每一个部门、每一个环节的每一个人在每一个时刻的工作情况进行全面的控制。全面系统的控制不仅代价极高,而且是不可能的,也是不必要的。适度的控制要求企业在建立控制系统时,利用ABC 分析法和例外原则等工具,找出影响企业经营成
果的关键环节和关键因素,并据此在相关环节上设立预警系统或控制点,进行重点控制。
(3)使花费一定费用的控制得到足够的控制收益
任何控制都需要一定的费用。同时,任何控制,由于纠正了组织活动中存在的偏差,都会带来一定的收益。一项控制,只有当它带来的收益超出其所需成本时,才是值得的。控制费用与收益的比较分析,实际卜是从经济角度去分析上面考察过的控制程度与控制范围的问题。
7. 决策的过程包括哪些步骤? 每一步骤需要注意哪些问题?
【答案】决策的过程:
(1)诊断问题(识别机会)
决策过程的第一步是诊断问题或识别机会。管理者需要密切关注处在其责任范围内的相关数据与信息。实际状况与所预期状况的差异提醒管理者潜在机会或问题的存在。管理者获取高质量的信息并仔细地解释它,能够提高做出正确决策的可能性。
(2)明确目标
目标体现的是组织想要获得的结果。所想要获得的结果的数量和质量都要明确下来,这两个方面都最终指导决策者选择合适的行动路线。目标的衡量方法有很多种。
(3)拟定方案
在机会或问题被正确识别以后,管理者就要提出达到目标和解决问题的各种方案。拟定方案需要创造力和想象力。为了提出更多、更好的方案,管理者需要从多种角度思考问题。头脑风暴法、名义组织技术和德尔菲技术等可以提出富有创造性的方案。
(4)筛选方案
确定所拟定的各种方案的价值或恰当性,并确定最满意的方案。管理者要具备评价每种方案的价值或相对优势、劣势的能力。在评估过程中,要使用预定的决策标准(如预期的质量)并仔细考虑每种方案的预期成本、收益、不确定性和风险,最后对各种方案进行排序。
(5)执行方案
选定方案之后,紧接着的步骤就是执行方案。
执行方案时,管理者要明白:
(1)方案的有效执行需要足够数量和种类的资源作保障;
(2)力一案的执行将会对各力一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一些人的既得利益可能会受到损害;
(3)方案的实施需要得到广大员下的支持,需要调动员工的积极性。
(6)评估效果
对方案执行效果的评估是指将方案实际的执行效果与管理者当初所设立的目标进行比较,看是否出现偏差。如果存在偏差,则要找出偏差产生的原因,并采取相应的措施。
8. 管理者可以通过哪些途径来提升员工的道德修养?
【答案】提升员工道德修养的途径包括以下六个方面:
(1)招聘高道德素质的员工
人在道德发展阶段、个人价值体系和个性上的差异,使管理者有可能通过严格的招聘过程(招聘过程通常包括审查申请材料、组织笔试和面试以及试用等阶段),将低道德素质的求职者挡在门外。招聘过程的另一作用是有助于管理者了解求职者的个人道德发展阶段、个人价值观、自我强度和控制中心。
(2)确立道德准则
员工对道德是什么认识不清,这显然对组织不利。确立道德准则可以缓解这一间题。道德准则是表明组织的基本价值观和组织期望员工遵守的道德规则的正式文件。道德准则既要相当具体以便让员工明白应该以于l 一么样的精神来从事工作、以什么样的态度来对待工作,也要相当宽泛以便让员工有判断的自由。管理者对道德准则的态度(是支持还是反对)以及对违反者的处理方式对道德准则的效果有重要影响。
(3)设定工作目标
员工应该有明确和现实的目标。如果目标对员工的要求不切实际,即使目标是明确的,也会产生道德问题。在不现实的目标的压力下,即使道德素质较高的员工也会感到迷惑,很难在道德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