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吉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333教育综合[专业学位]之中国教育史考研冲刺密押题

  摘要

一、辨析题

1. 心智技能的获得,只要通过反复练习达到“熟能生巧”即可。

【答案】错误。

心智技能是借助于内部言语在头脑中进行的合乎法则的认知活动方式,包括基本技能和认知策略; 练习是指以形成某种技能为目的的学习活动,是以掌握一定的活动力一式为目标而进行的反复操作。

心智技能的学习不仅是熟练地掌握相应的一套合乎法则的认知活动方式,还涉及灵活的运用。在心智技能学习中,学生需要通过一定练习将建立起来的活动程序计划以外显的方式付诸执行,并随着练习促使活动方式定型化、简缩化和自动化。反复练习只是提供了促进这种基本技能的熟悉以致自动化的机会,并不能自动解决心智技能的灵活运用,即学会在何时何处使用该技能之认知策略的学习,因而也就不能真正实现心智技能的掌握或获得。

2. 经典条件反射的建立过程与操作条件反射的建立过程无根本差异。

【答案】错误。

尽管经典条件反射和操作条件反射都属于行为主义者解释学习发生的基本现象,但两者的建立过程则完全相对。在建立巴甫洛夫的经典条件反射的过程中,无条件刺激(如食物)有时又称为强化刺激,往往需伴随着条件刺激(如铃声)而出现,或与其同时出现; 在建立斯金纳的操作条件反射中,强化刺激(如食物)则需伴随着反应出现。

3. 人是教育的产物。

【答案】这种观点是错误的,原因具体分析如下:

“人是教育的产物”是一种外烁论的主张,夸大了教育对人发展的影响。它一方面忽视了遗传及成熟等因素对人的身心发展的影响,另一方面忽视了人在自身发展中的主观能动作用。实际上,人的发展是内外因交互作用的产物,教育只是给个体发展提供了外部条件。

4. 当学生学习失败时,教师只需要引导他做努力归因就能激发其进一步学习的动力。

【答案】错误。

成败归因理论以维纳为代表,他认为人们在寻找自己成败的原因时,人们通常将导致自己成

败的因素分为能力高低、努力程度、任务难易、运气好坏、身心状态、外界环境六个因素,这六个因素可归为三个维度,即内部归因和外部归因、稳定性归因和非稳定性归因、可控制归因和不可控归因。

将自己的成败归因于不同因素,会有不同的动机效果。如将成功归因于努力,以后还会进一步努力; 将失败归因于能力低下,以后就不会去尝试。

激发学生动机需要正确引导学生对自己的成败进行归因,并适当地对学生进行归因训练。针对学习困难学生的消极归因,教师应引导学生我作努力不够的归因。在韦纳归因模式的四因素中,努力因素对激发学习动机的作用特别受到心理学家的重视。因为努力因素不但可以变化,而且受人的主观意志控制。在改变行为结果的诸多因素中,努力因素是个体最能把握的因素。教师应帮助学生认识到学业的成败与他们的努力程度密切联系,并引导学生对学业的失败多作努力不够的归因,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如当学生把学业失败归因为基础差、学习技能差时,教师就应引导他们“只要努力,以前的知识缺陷落差是可以补上来的,基本的学习技能也可以通过训练进行补救的。”当学习遇到挫折时,教师引导学生作出努力不够的归因,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使其不会因一时的失败而降低对未来成功的期望,而是更加努力直至成功。教师在强化学生作努力归因的同时,还要强调努力带来的成功同时也是能力的体现。

但是只作努力归因是不够的,尤其当学生己经十分努力但无法成功时,努力归因不仅不切实际,而且学生很可能把失败再次归因于能力缺乏而对自己产生更大的失望感。另外,过分强调持续的刻苦努力对于完成一项仟务的重要性,也会使学生认为他难以达到目标,从而导致放弃努力。所以除了引导学生分析努力因素外,还要引导学生分析“还有哪此因素在多大程度上影响学业成

,并尽量指出解决方法。如引导学生把失败归因于学习方法不当,则更可能提高学习。因为学就”

习方法和努力一样是内部的、可控的非稳定性因素,能够有意识地加以改变。把失败归因于它,既可以使学生保持对成功的信心,又可以使学生把注意力转移到如何学习上,并通过不断地自我反省,总结经验,增加认知技能,掌握学习策略。所以,教师只要引导他作努力归因就能激发其进一步学习的动机这是不对的。

二、简答题

5. 简述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科学教育运动发展的主要表现。

【答案】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科学教育运动发展的主要表现包括:

(1)提倡在学校中加强科学教育,这是科学的教育化趋势。主要包括:传授科学的知识、技能,学习和运用科学的方法,养成科学的态度。在这一方面,中外许多教育家都为此做出了贡献。1922年起,中华教育改进社总干事陶行知主持开展了实际教育调查,以期改进中小学的科学教育。1923年,孟禄介绍美国科学教育家推士来华帮助发展科学教育。推士在华两年,先后调查10省24城市200多所学校,讲演200余次,并撰文提出改进中国科学教育的建议,给中国科学教育以一定的促进。

(2)提倡用科学的原理和力一法研究教育,开展教育工作,这是教育的科学化趋势。主要包

括:注重儿童心理和教育心理研究; 广泛开展教育教学方法、课程和教学组织形式等研究; 重视教育实验、心理与教育统计和测量。以俞子夷、廖世承、陈鹤琴等为代表,以南京高师和北京高师为

,比较系统地基地,形成南北两个研究工作中心。1921年,廖世承、陈鹤琴合编《智力测验法》

介绍了各种智力测验方法。1922年秋,测验编制进人高潮。美国教育心理学家麦柯尔应中华教育改进社之邀,来华帮助编制量表和培训专业人员,并成立犷由陶行知负责的编制测量委员会。委员会与东南大学和北京各大学合作,编制了智力与教育测量量表约30多种,在全国各地进行试验。同时,为各省县视学、教育局长、中小学校长、师范学校教育心理学教员举办讲习班,还公推陆

,1924年出版说明书,共包括65个测验。除理论研究、量表编制外,志伟订正“比奈一西蒙量表”

不少学校将此应用于学校教育,为教育教学的改革提供了帮助。

在科学教育思潮和运动的推进下,当时教育界和学术界以科学的方法研究教育蔚然成风,教育及心理测量、智力测验、教育统计、学务调查在二三十年代的中国教育界成为流行的研究手段; 各种新教学方法的试验广泛开展,道尔顿制、设计教学法、蒙台梭利教学法、自学辅导主义等方法,为人们所耳熟能详:高校中培养教育学科专门人才的学科和专业开始设置。

6. 简述操作技能学习的高原现象及产生的主要原因。

【答案】(1)操作技能学习的高原现象

操作技能的高原现象是指在结构比较复杂的操作技能形成过程中,练习到一定时期会出现练习成绩暂时停顿的现象。这一现象在练习曲线上表现为出现一段接近水平的线段,此时曲线不但不上升,甚至还可能出现少许下降。但在高原期后,曲线又继续上升。

(2)高原期现象产生的原因

感觉机能和中枢机能对动作的控制和调节作用减弱; 提高练习成绩的新的活动结构和方法尚未形成:练习方法不当:形成消极的思维定势; 产生心理上和生理上的疲劳; 动机强度减弱、兴趣降低甚至产生仄倦等消极情绪; 意志品质不够顽强等。只有消除这些消极因素的干扰,才能避免高原期现象的发生。

7. 颜之推教育思想的特色。

【答案】颜之推是南北朝时期的教育家。他的教育思想主要围绕如何加强士大夫子弟的教育而展开,其特色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重视家庭教育

①教育要及早进行。颜之推认为家庭教育应从胎教开始,纵然做不到胎教,也要及早从幼儿教起,越早越好,不要错过教育的最佳时期。幼年时期性情纯洁,未染恶习,比较容易接受影响,塑造的可能性较大,所以说早期教育效果最佳。

②把爱子和教子结合起来。他强调教子要严,反对溺爱偏爱,主张对子女爱得其所,爱得其法,把爱护子女和教育子女结合起来。他认为把慈爱与严格要求相结合,勤于督训,子女才能成器。

,要③注意环境习染对子女的影响。他很注意环境习染对子女的影响,告诫子弟要“慎交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