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聊城大学生物制药研究院624细胞生物学考研题库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非共生起源学说
【答案】非共生起源学说
是指认为真核细胞的前身是一个进化上比较高等
的好氧细菌,它比典型的原核细胞大,这样就要逐渐增加呼吸作用的膜表面的一种学说。开始是,通过细菌细胞膜的内陷,扩张和分化(形成的双层膜分别将基因组包围在其中)后形成了线粒体、叶绿体和细胞核的雏形。
2. 内共生学说
【答案】内共生学说
是指认为线粒体和叶绿体分别起源于原始真核细胞
内共生的细菌和蓝藻的一种学说。线粒体来源于细菌,即细菌被真核生物吞噬后,在长期共生过程中,通过演变,形成了线粒体。叶绿体来源于蓝藻,被原始真核细胞摄入胞内,在共生关系中,形成了叶绿体。 3.
【答案】
的中文译名是停靠蛋白,又称停泊蛋白,为内质网膜整合蛋白,
位于内质网膜的胞质面,是信号识别颗粒的受体,可识别并特异结合信号识别颗粒。
4. 共翻译转移
【答案】共翻译转移是指蛋白质合成在游离核糖体上起始后,由信号肽引导转移至糙面内质网,然后新生肽边合成边转入糙面内质网中,在糙面内质网和高尔基体中经加工包装转移至指定位置的肽链转移机制。 5.
次缢痕都是NOR 。核仁组织中心是有关。
(2)MTOC 的中文名称是微管组织中心,是指具有起始微管组装和延伸的细胞结构,细胞内的微管组织中心包括中心体和位于纤毛和鞭毛基部的基体等。MTOC 不仅为微管提供了生长的起点,而且还决定了微管的方向性。
6. 核被膜
【答案】核被膜
是位于间期细胞核的最外层,由内外两层平行但不连续的单
不
位膜构成的细胞核与细胞质之间的界膜。核被膜构成核、质之间的天然选择性屏障,保护
基因所在部位
,基因除外)与间期细胞核仁形成
【答案】(1)NOR 的中文名称是核仁组织中心,是指位于染色体的次缢痕部位,但并非所有
受细胞骨架运动所产生的机械力的损伤,进行核质之间的物质交换与信息交流。
7. 光系统
【答案】进行光吸收的功能单位称为光系统,是由叶绿素、类胡萝卜素、脂和蛋白质组成的复合物。每一个光系统含有两个主要成分:捕光复合物和光反应中心复合物。光系统中的光吸收色素的功能像是一种天线,将捕获的光能传递给中心的一对叶绿素由叶绿素激发一个电子,并进入光合作用的电子传递链。 8.
【答案】
的中文译名是衔接蛋白,是参与网格蛋白包被的小泡组装的一种蛋白质,相
3
对分子质量为100×10, 在网格蛋白和受体的细胞质结构域间起衔接作用,可分为参与反面高尔基体和细胞质膜处形成的网格蛋白包被的小泡的组装。
9. ATP synthetase(ATPase )。
和分别
【答案】ATP synthetase又称F 1-F 0-ATP 酶,广泛存在于线粒体、叶绿体、异养菌和光合细菌中,是生物体能量转换的核心酶。该酶分别位于线粒体内膜、类囊体膜或质膜上,是跨膜的通道蛋白,参与氧化磷酸化和光合磷酸化,在跨膜质子动力势的推动下,或者说在它的引导下,质子通过膜来驱动从
10.端粒
【答案】端粒
和无机磷酸合成
是染色体末端的一种特殊结构,其
由简单的串联重复序列组成。
对染色体结构稳定、末端复制等有重要作用。端粒常在每条染色体末端形成一顶“帽子”结构。
二、简答题
11.叙述在内质网上合成的磷脂转运至其他膜上的两种主要方式。
【答案】合成的磷脂由内质网向其他膜的转运主要有两种方式: (1)以出芽方式转运至高尔基体、溶酶体和质膜上;
(2)凭借一种水溶性的载体蛋白——磷脂转换蛋白,在膜间转移磷脂,首先磷脂转换蛋白与磷脂分子结合形成水溶性复合物进入细胞质基质,通过自由扩散,直至遇到靶膜时,磷脂转换蛋白将磷脂释放出来,并安插在膜上,结果是磷脂从含量高的膜转移到缺少磷脂的膜上,即从磷脂合成部位转移到线粒体或过氧化物酶体上。磷脂转换蛋白对磷脂的转移具有特异性。
12.概述细胞周期蛋白B 在分裂后期的降解途径、机理和调控因素。
【答案】(1)细胞周期蛋 白B 降解途径
细胞周期蛋白B (cyclinB )在分裂后期的降解是通过泛素化-蛋白酶体降解途径。蛋白质的泛素化需要泛素活化酶(E1)、泛素结合酶(E2, 又称泛素载体蛋白)和泛素连接酶(E3)的先后催
化来完成,具体过程如下:
①E1活化泛素分子; ②泛素分子转移至E2; ③E3催化形成异肽键; ④IE 蛋白(cyclinB )被泛素化;
⑤蛋白酶体识别泛素化靶蛋白、A TP 水解驱动泛素移除、靶蛋白解折叠转入蛋白酶体核心内被降解。
(2)周期蛋白B 在分裂后期降解的机理
染色体与纺锤体结合后,Mad2从动粒上消失,对Cdc2的抑制解除,Cdc2是后期促进复合物APC 的正调控因子,因而能激活APC , APC 是一种泛素化途径中的E3连接酶,促进cyclinB 的降解。泛素化途径通过E1、E2、E3三个酶对需要降解的蛋白质打上多泛素链标签,具有这个标签的蛋白质最终被蛋白酶体水解。
(3)周期蛋白B 在分裂后期降解的调控因素
的调控因素包括其自身的破坏框和APC , 其自身破坏框氨基酸残基的突变或者APC
的突变都能使的降解被阻断。
13.叙述什么是微管的帽和帽,其对微管的动态性质有什么影响。
【答案】微管的长;
(2)如果微管的正端结合的是由结合趋于缩短。决定微管正端是白二聚体的浓度;二是
延长的速度下降,随着微管的组装。
14.用于转录的
帽还是帽中
的微管蛋白二聚体组成的
端形成
帽结构,这种微管就
的游离微管蛋
帽,又受两种因素影响:一是结合
或
帽就是微管正端
微管蛋白二聚体结合
或
的状态。
(1)如果微管正端结合的是由结合
的微管蛋白二聚体组成的
帽结构,微管就趋于生
水解的速度。当帽,而游离微管蛋白二聚体逐渐使微管变得不稳定,
的浓度又很高时,微管趋向于生长。由于结合
水解的不断进行最后
的游离微管蛋白二聚体的浓度降低,使得微管帽结构转变成
趋于解聚。细胞内微管的这两种状态是不断发生的,因为细胞内不断有微管解聚,又不断地有新
聚合酶能用来合成复制所需的引物吗?
【答案】一般是不能的。因为存在几个问题: (1)用作合成引物的分布在
引物酶需要每隔数百碱基就起始一次,比每隔一定距离进行配置的
启动子要频繁得多。因此起始作用需要以一种不依赖启动子的方式进行,或者要有更多的启动子
上,两者都会对转录的调控产生问题。
引物比
短得多,因此,引物酶要比转录酶更频繁地终止,终止
病毒却能利用宿主的
聚合酶来合成复制
毋需终止子序列,或者需要更多的终止子出现。因此,在进化中出现了各
(2
)复制所需的
必须自发进行,即
具特殊性质的酶来解决这个问题。然而一些小的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