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广西艺术学院艺术教育学院701艺术学概论考研导师圈点必考题汇编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游戏说
【答案】游戏说,又称“席勒——斯宾塞理论”,由18世纪德国哲学家席勒和19世纪英国哲学家斯宾塞提出,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风靡一时。席勒认为,艺术发生的真正原因是以外观为目的的游戏冲动,游戏就是过剩经历的发泄。斯宾塞进一步发挥了席勒的理论,认为游戏与审美的共同特征是人将这种过剩的精力运用到没有实际效用、没有功利目的的活动中去。游戏与艺术虽然有共同的特征,但是艺术起源于“游戏”的说法,仅仅从生物学或心理学的角度出发,未能科学、全面地揭示出艺术产生的最终原因,其把“游戏”看做人和动物共有的本能是错误的论断,因为艺术活动与审美活动仅仅属于人类社会所专有。动物的“游戏”可以归结为过剩精力的发泄,而人的“游戏”则是为了精神需要的满足,二者之间有着严格的区别。因此艺术起源于“游戏”的说法脱离了人类的社会实践,未能揭示艺术诞生的真正奥秘。
2. 绘画
【答案】绘画是以线条、色彩、块面等造型艺术手段,塑造具有一定内涵和意味的平面视觉形象的艺术样式。它在美术门类中应用最为广泛,并且居于基础地位。绘画可以由创作主体根据自己的经验,描绘出取材于社会和自然的一切可视形象。在照相术发明以前的漫长岁月里,绘画是用直观形象记录和反映现实的主要手段。绘画是造型艺术中最为自由的一种类型,题材极为广泛。因使用的物质材料和技法不同,分为许多品种,其中主要的是油画、水墨画、版画等。
3. “师造化”理论
【答案】“师造化”理论是中国美学史上强调艺术与现实关系的理论代表。它明确现实是艺术的根源,强调艺术家应当师法自然。如隋代姚最在《续画品》中提出“心师造化”,唐代张璪提出“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等。但是,我们必须看到,“师造化”理论在坚持艺术与现实关系的唯物论基础上,并不否认“心”的作用,不排除主观情感意志的融入。它从本质上讲不是再现模仿,而是更重视主体的抒情与表现,是主体与客体、再现与表现的高度统一。
4. 新古典主义音乐
【答案】新古典主义音乐是20世纪初开始盛行的一种创作思潮,它主张音乐应回归到“古典”当中去。最典型作品有斯特拉文斯基的《阿波罗》、《妖女的亲吻》、《圣诗交响曲》等。这些作品有的选自古代神话故事,有的采用中世纪宗教题材; 在音乐上力求模仿古代音乐风格,创作手法上则多运用现代技术。
5. 《判断力批判》
【答案】《判断力批判》是德国哲学家、美学家康德著名的“三大批判”中的最后一部。此书分《审美判断力批判》与《目的判断力批判》两部分,前一部分重点分析美与崇高两个范畴:后一部分则从审美判断力的“主观合目的性”转向自然界有机组织的“客观合目的性”的探讨,辩证地表述了康德自己的自然观。书中亦论及艺术与天才的问题,阐述了艺术与自然,科学工艺品与手工艺品的区别,认为美的艺术是天才的艺术。《判断力批判》是德国古典美学的奠基之作,对费希特、席勒、谢林、黑格尔、叔本华等人,乃至整个欧洲和后世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6. 造型艺术的瞬间性
【答案】造型艺术的瞬间性是指造型艺术为了能够以形传神、以静写动,从而在事物运动的动静交叉点上,抓住客观事物变化发展的瞬间形象,并将其用物质材料和艺术语言固定下来。通过将瞬间闪现的画面,把日常生活当中的典型之处捕捉出来,这体现了艺术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
7. 艺术史
【答案】艺术史是指艺术发展的历史。艺术的发展是有规律的,探讨艺术发展的规律是艺术理论的重要任务。艺术发展的规律包括:①艺术发展的模式,是指揭示艺术发展的客观过程,阐释艺术发展的昨天、今天与明天之间的联系;②艺术发展的动力,是指探究艺术发展的原因,阐释艺术作品与社会发展原因的关系。
8. 审美直觉
【答案】审美直觉是一种瞬间领悟能力。审美主体在审美活动或艺术鉴赏活动中,对于审美对象或艺术形象所具有的一种不假思索而即刻把握与领悟的能力,使人刹那间暂时忘却一切,聚精会神地观赏它,全部身心沉浸在审美愉悦之中,这种能力就是审美直觉。审美直觉体现为对形式美的敏锐感受和对审美意蕴的瞬间领悟的浑然一体,具有整体性、直观性、自然性等特征。
9. 解衣般礴
【答案】“解衣般礴”是指艺术家对于艺术的精神投入。“解衣般礴”出自《庄子》的一段关于绘画活动的著名论述。其形象地描绘了艺术家创作时的自由情态,借此说明,作为人类一种特殊的精神产品,艺术创作活动有其特殊的规律性,它是要求创作者纯化自己的思维,摒除杂念,以全身心投入其中的一种创造劳动。“解衣般礴”论就是强调艺术创作中主体精神的作用,主张人的情感在创作活动中的无拘无束的抒发。这一理论对中国艺术创作具有不可低估的影响。
10.情感符号说
【答案】情感符号说是西方符号论美学对艺术本质的解释,代表人物是德国的恩斯特·卡西尔和美国的符号美学家、艺术评论家苏珊·朗格。卡西尔将艺术定义为一种符号语言,苏珊·朗格发展了这一学说,认为“艺术是人类情感的符号形式的创造”,“一切艺术都是创造出来的表现人类情
感的知觉形式”。但这里的情感不是艺术家的个人情感,而是具有普遍意义的“人类情感”和“艺术符号”。该学说提出了富有启发性的见解,但“符号”究竟是什么,艺术究竟是不是“符号”,有没有抽象的普遍人类情感等问题未作圆满回答。
二、简答题
11.简要说明“召唤结构”的含义及其在艺术鉴赏中的作用。
【答案】(1)“召唤结构”的内涵
艺术作品结构的召唤性问题是接受美学提出的主要观点。“召唤结构”的概念是由德国接受主义美学家伊瑟尔提出的。他认为艺术作品的结构不可能是一个封闭的、面面俱到的结构,而是为接受者留有想象余地和阐释空间的结构。一切未进入欣赏者审美视野的艺术作品都还是未完成的,艺术作品中布满了空白点和未定点,呈现为一种开放性的结构,这种结构本身随时都在召唤着接受者能动地参与进来,通过再创造将其充实、确定,使其得到具体化。
(2)“召唤结构”在艺术鉴赏中的作用
艺术鉴赏的再创造特性与艺术作品的“召唤结构”有着密切的联系。正因为艺术作品中包含着许多有待于鉴赏者去补充、填塞的空白点、未定点,它才可能引发鉴赏者的想象力,并积极进行艺术再创造,从而获得心灵的审美愉悦。也只有这样,艺术作品才能确证自身的存在,才能将自身的社会意义与审美价值从可能性转变为现实性,才能得到真正的完成。
12.试论述现实主义创作方法。
【答案】(1)现实主义创作方法的含义
现实主义创作方法是指艺术家按照生活的本来面貌,通过艺术形象的典型化,真实再现生活的一种创作方法。它是艺术发展史上最具影响力的创作方法之一。
(2)现实主义创作方法的基本特征
①艺术描绘的客观性
它表现为忠实于生活本来面貌的写实性,并且把描绘的日光集中在普通人身上。现实主义的客观性还表现在重视细节描绘,依照现实逻辑真实描绘生活而不是服从艺术家的主观愿望。
②艺术形象的典型性
现实主义不仅要求写实地描绘实际生活的客观形态,真实反映生活的本来面目,还要求透过生活的表面和现象,通过艺术形象的典型化,揭示生活的本质和规律。
③思想倾向和情感的隐蔽性艺术是以情动人的,任何艺术家在事实上都难以做到纯客观。现实主义并不排斥倾向性,相反它鼓励作家积极干预社会生活,但是现实主义艺术家往往隐蔽自己的情感和倾向,将它们融于客观描绘,自然流露。与之相适应,现实主义在表现手法上,往往运用朴素客观的艺术语言冷静细腻地刻画事物。
13.为什么说“音乐艺术最适合表现哲理,最富有哲理性的作品就是音乐”?
【答案】之所以说“音乐艺术最适合表现哲理,最富有哲理性的作品就是音乐”,原因在于: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