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广州大学人文学院635中外文学综合之外国文学史(欧美卷)考研仿真模拟题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长河小说”

【答案】“长河小说”是20世纪初欧洲文坛重要的文学现象,是对19世纪现实主义文学传统的深入和发展。“长河小说”得名于罗曼·罗兰的《约翰·克利斯朵夫》,他在这部小说第7卷的序言中写道:“在我看来,《约翰·克利斯朵夫》始终就像是一条长河。”长河小说以多卷本的方式,或者通过一个人的经历,或者通过一两个家庭的变迁,反映一个历史时期的现实生活。罗曼·罗兰的《约翰·克利斯朵夫》是长河小说的代表之作,此外,《悲惨世界》、《人间喜剧》、《卢贡一马卡尔家族》等都可算作长河小说,它们线条清晰,具有长河那样一气呵成绵延万里的特点。

2. 《第二十二条军规》

【答案】《第二十二条军规》是美国当代作家约瑟夫·海勒创作的一部长篇小说,是黑色幽默派的代表作。约瑟夫·海勒以二战为背景,描写了一支驻扎在意大利附近的美国空军部队的军营生活,无情地嘲讽和抨击了黑暗的现实,揭示了深刻的社会危机,表达了人必须作出人生选择的思想。小说以喜剧的方式表现悲剧性的内容与主题。小说利用荒诞不经的情节,反讽俏皮的语言,描写人难以摆脱的困境,揭示了现实生活的荒诞不经,在笑声中嘲笑了社会,但是饱含着辛酸与无奈。小说成功塑造了“反英雄”形象; 通过“人像展览式”的戏剧性结构构建了一个荒诞的世界,整体上显得凌乱破碎,但呼应了小说的荒诞氛围。

3. “为艺术而艺术”

【答案】“为艺术而艺术”是一种美学观点。德国古典美学深奥的思辨性与晦涩的语言,即使是专业人士也备感艰难,而“为艺术而艺术”的成功之处也正在于此。它汲取了德国美学的要义与精髓,又除去其繁琐的细节,以精炼的法语铸造成一句响亮的口号,成为法国唯美主义运动的一面醒目的旗帜。“为艺术而艺术”认为艺术创作的目的在于自身,宣布艺术脱离政治,脱离社会需要和教育任务。这种观点在不同的历史条件下其产生的社会根源和客观意义都是各不相同的:有时是对某些流派的“功利主义”的反驳,或是对企图驾驭艺术的政权的抗拒。在这种情况下维护“为艺术而艺术”就是保护艺术免受敌对力量的损害,坚持艺术的美学特性和它的独立性。但是把艺术家与社会的分离作为“为艺术而艺术”产生的普遍根源,必然导致脱离生活。它最后必然为新的思潮所淹没。

4. 俄狄浦斯王

【答案】《俄狄浦斯王》是古希腊悲剧的典范作品,是古希腊索福克勒斯的戏剧代表作之一。《俄狄浦斯王》取材于希腊神话传说,展示了富有典型意义的希腊悲剧——人跟命运的冲突。这

部剧被亚里士多德推为戏剧艺术中的典范。俄狄浦斯竭力逃避神谕所示的命运,而这逃避本身恰恰在实践着神谕。《俄狄浦斯王》不仅在艺术上给后世留下了典范,而且经由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阐发,更引申出了一个新名词——俄狄浦斯情结。

5. 《驳圣伯夫》

【答案】《驳圣伯夫》是普鲁斯特的一部意识流艺术作品。一块小玛德莱娜蛋糕,牵引出丝丝缕缕、连绵不绝的无意识回忆。作者强烈抨击权威批评家圣伯夫批评方法的机械和错误,及因此造成的对当年法国文坛所有文学天才的轻视与误读。全书既有抒情的叙述,又有理性的思辨,为后来的文本主义和结构主义批评奠定了第一块基石。

6. 荒诞派戏剧

【答案】荒诞派戏剧是后现代主义文学之一,也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西方戏剧界最有影响的流派之一。它兴起于法国,50年代在巴黎戏剧舞台上演了尤内斯库、贝克特、阿达莫夫、热内等剧作家的剧作。这些剧作家在20世纪20年代流行的超现实主义文学影响下,特别是在阿尔托戏剧理论的影响下,打破了传统戏剧的写作手法,创作了一批从内容到形式别开生面的剧作。贝克特的《等待戈多》就是典型的荒诞派戏剧的代表作。

7. 《十日谈》

【答案】《十日谈》是薄伽丘创作的意大利文学史上第一部现实主义巨著,也是世界文学史上具有巨大社会价值的一部文学作品。1348年,意大利一城市瘟疫流行,10名男女在乡村一所别墅里避难。他们终日游玩欢宴,每人每天讲一个故事,共住了10天讲了百个故事,这些故事批判天主教会,嘲笑教会传授黑暗和罪恶,赞美爱情是才华和高尚情操的源泉,谴责禁欲主义,无情暴露和鞭挞封建贵族的堕落和腐败,体现了人文主义思想。

8. 荷马史诗形成的“小歌说”

【答案】荷马史诗形成的“小歌说”是近代以来,学者们开始对荷马史诗的创作过程和是否系一人所作提出了怀疑,因而分为两大派。一派为“统一说”,认为史诗具有统一的艺术风格和特色,是一人所作,作者即荷马。另一派为“分解说”,即“小歌说”,认为如此宏伟完美的史诗不可能一赋而成,由一人创作,而且史诗中有许多事实前后矛盾,不相一致。每部史诗皆可明显地分解成若干小歌,是一些零篇编集而成,有的为后人追加,并经过窜改。

二、简答题

9. 谈谈唯美主义和前期象征派的理论主张和在各国的发展状况。

【答案】(1)唯美主义的理论主张

①艺术高于生活

唯美主义认为,不是艺术反映现实. 而是现实反映了艺术; 现实社会是丑恶的,只有美才有永恒的价值; 艺术家不应带有任何功利主义的目的,也不应接受道德标准的约束。

②为艺术而艺术

对于唯美主义而言,文艺应脱离政治、道德、社会而“自治”,要超越任何的功利目的,才能实现纯粹的美。创造美,是艺术应该追求的唯一目的。

③形式之美是纯粹美的体现

唯美主义提出“形式是一切”,重视艺术形式的美,着力探讨诗歌与音乐、绘画的关系,锤炼文学的表现形式。

(2)唯美主义在各国的发展状况

①康德哲学是西方唯美主义的直接滥觞。

康德提出了“无目的之合目的性”的美感学说,强调美感的主观性、无功利性和纯粹性,为唯美主义奠定了坚实的理沦基础。

②19世纪30年代,法国诗人戈蒂埃提出了唯美主义文艺理论

戈蒂埃首倡“为艺术而艺术”的口号,反对艺术的功利目的,并在诗歌创作中努力实现自己提出来的文艺主张。60年代,唯美主义在法国形成第一次高潮。巴那斯派出现,他们的影响和创作实绩进一步拓展了戈蒂埃的工作。其参与者认为艺术的最高任务是实现美,艺术独立于真理、功利和道德。

③19世纪40年代起,唯美主义在英国逐渐形成一定声势,并在80至90年代抵达第二次高峰

作家罗斯金为英国的唯美主义奠定了理论基础,指出美的理想就是道德的目的。文艺理论家瓦尔特·佩特系统地提出了唯美主义文艺理沦,指出艺术美脱离现实,是孤立的、独特的。作为佩特学生,的王尔德则将其接受的唯美主义文学理论和批评思想创作化、生活化,并提出美高于生活的观点。王尔德的文学活动,代表了唯美主义发展的高峰,但随着他的入狱,其创作走向停滞,唯美主义也日趋沉寂。

(3)前期象征派的理论主张

①思想上

a. 认为精神世界和自然世界互相应和、互相沟通,诗人的任务就在于挖掘自然与人之间的契合关系和内在联系;

b. 表现出对现代资本主义文化深切的危机意识,试图通过艺术来超越平庸、虚假的社会现实和堕落、浅薄的文化。

②艺术上

a. 大量描写城市中的丑恶现象和忧郁的情绪,化丑为美,丑中见美。

b. 善于运用通感、暗示和象征手法,以具体意象去反映抽象事物,井升华为哲理,充满了神秘色彩。

c. 追求诗歌的音乐效果,诗画结合,在语言和韵律上精益求精,在诗歌形式上追求简练精粹、工整优雅。

(4)前期象征派在各国的发展状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