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党的十四大报告正式提出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同时指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是对传统的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的巨大发展。这一认识来之不易,它是我们的认识逐渐深化的结果,也是我国改革开放实践的产物,是历史的必然产物。本文以传统的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为出发点,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分别论述了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确立的过程,揭示了它形成的原因。全文共分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作者首先探讨了我国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形成的历史原因、主要特点和弊端。作者指出,建国之初,我们采取了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发展战略,主要仿效“斯大林模式”建立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作者从所有制结构、指令性计划、平均主义分配、经济决策权和经济组织关系等五个方面分别探讨了这种体制的主要特点和弊端。作者指出这些弊端是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与生俱来的。不彻底改革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就不可能从根本上消除这些弊端。 第二部分,作者以计划与市场的关系为核心,重点论述了70年代末以来我国理论界认识发展变化的过程。作者指出,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以党和国家的几次重大会议为标志,我国理论界对计划与市场的关系认识经历了以下三个发展阶段:(1)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阶段(1979—1984年);(2)有计划的商品经济理论(1984—1992)和(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提出(1992—)。作者分别论述了每个阶段中我们对计划与市场关系认识上的进步之处或局限性,指出在计划与市场的关系问题上,总得来看,计划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逐步下降,市场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逐步上升;逐步破除了把计划和市场看作是属于社会基本制度范畴的僵化认识,并最终提出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 第三部分:作者以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历史进程为研究对象,分析论述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提出和确立的历史原因。作者指出,理论起源于实践,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也不例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提出和形成的深层原因只能到中国具体的改革实践中去寻找。基于此,作者分别论述了我国农村和城市改革实践,指出1978—1984年间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主要措施的农村改革迅速取得了巨大成就,它促进了我国农村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促使我国农村由半自然、自然经济为主向大规模的商品经济、市场经济为主转化。以市场为取向的农村改革一方面促进了农村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另一方面要求以市场为取向进一步深化改革,城市经济体制改革自然而然地被提上日程。 以十二三中全会为标志,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1979—1984年),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初步探索,进行了以扩权让利为主措施的多种改革试点工作,这些工作取得了明显效果。第二阶段(1984—),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以增强国有企业活力为中心环节,先后进行了承包经营责任制、租赁经营制和转换国有企业经营机制等多项改革措施,这些措施在不同程度上扩大了国有企业的经营自主权,逐渐把国有企业塑造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社会主义商品生产和经营者,企业活力逐步增强,国有企业逐渐成为市场经济的主体,而市场主体的形成,客观上有利于我国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 这样,本文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分别探讨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形成过程及其形成原因,从而 得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确立是历史的必然等若干启示。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