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曲阜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333教育综合[专业硕士]之当代教育心理学考研导师圈点必考题汇编

  摘要

一、简答题

1.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应如何有效组织教材概括以促进对知识的理解?

【答案】教材概括是指人们在头脑中,运用存贮在长时记忆中的知识经验,对外界输入的一类事物的信息进行分析、综合、比较、抽象和概括的过程。在实际教学的过程中,有效组织教材概括以促进对知识的理解的方法有:

(1)明确概括的目的方向性

概括的目的在于区分事物的本质与非本质,抽出事物的本质,抛弃事物的非本质要素。研究表明,概括的这种目的方向性越明确,则越有利于避免直观材料的消极影响而提高概括的效果,从而提高概念的领会水平。

(2)配合运用正例和反例

为了抽取事物本质的一面,同时抛弃非本质的一面,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还必须注意配合使用概念或规则的正例和反例。一般概念或规则的正例传递了有利概括的信息,反例则传递了有利于辨别的信息。

(3)为学生提供丰富多彩的变式

理性概括是通过对感性知识的加下改造而完成的,感性知识的获得是把握事物本质的基础和前提。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欲提高概括的成效,必须给学生提供丰富而全面的感性知识,必须注意变式的正确运用。在运用变式时,如果变式不充分,学生在对教材进行概括时,往往容易发生错误; 所选用的变式应使那些显著的但非本质的要素得到变异,而突出那些隐蔽的但本质的要素; 同时,对象的变式应与词的指示和分析相结合,最好在提出定义的基础卜,再要求学生依据定义所提出的重要的或本质的特征去分辨各种客体。变式的作用在于促进概括,而非取代概括。

(4)引导学生对材料进行精细加工

精细加工是指对学习材料进行深入的加工活动,以寻求字面背后的深层意义,将新学习的材料与头脑中已有知识建立联系的策略。最常用的精细加工策略有摘录、提要、提问、笔记等。

(5)引导学生科学地进行比较

概括过程即思维过程,是指在分析综合的基础上进行比较,在比较的基础上进行抽象概括的过程。因此,区分对象的一般与特殊以及本质与非本质的比较过程,对于科学知识的概括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同类比较即关于同类事物之间的比较。通过同类比较,便于区分对象的一般与特殊、本质与非本质,从而找出一类事物所共有的本质特征。异类比较即不同类但相似、相近、相关的事物之间的比较。通过异类比较,不仅能使相比客体的本质更清楚,而且有利于确切了解彼此间的联系与区别,防止知识间的混淆与割裂,有助于知识的系统化,建立网络化的知识结构。

(6)对学习材料进行合理组织

对学习材料的合理组织是有效促进知识理解的一种重要学习策略。组织策略表现为对前后学习内容进行纵向的梳理和横向的比较分析的方法。

(7)启发学生进行自觉概括

国际上流行的教学策略主要有两种取向:指导法和发现法。在实际的教学情境中,教师应该启发学生去进行自觉的概括,鼓励学生自己去总结原理、原则。教师启发学生进行自觉概括的最常用方法是鼓励学生主动参与问题的讨论。在讨论的时候,不仅要鼓励学生主动提出问题,而且要鼓励他们主动解答问题。

2. 论述影响个体社会规范学习的一般因素。

【答案】社会规范学习作为学习的‘种类型,必然服从十学习的一般规律。同时,它作为一种特殊学习,又有其特殊性。从学习过程的内部因素来看,个体是否在学习中产生与社会规范相一致的认知与体验,是决定社会规范接受程度的关键因素。从学习过程的外部因素来看,个体社会行为的反馈效应,又反过来影响学习动机。影响社会规范学习的一般因素如下。

(1)交往需要

学习活动作为一种受意识控制的随意性活动,是受一定的需要驱使的。人的需要是复杂多样的,交往需要是最基本的社会性需要,是个体社会性发展的基础。交往需要构成社会规范学习的直接动因,又可分为爱的需要、归属的需要、自尊的需要与自我实现的需要。

(2)规范本身的类型特点

任何学习都要受学习内容的影响,社会规范学习客观上要受规范本身特点的制约。根据规范的性质,社会规范可以分为有禁止性规范与倡导性规范两类。这两类规范要求不同,难度一也不同。

(3)规范行为的社会反馈

人是一种由高级心理机能调控的自组织系统。这种调控机制的实现是以行为的社会反馈信息的获得为前题的。班杜拉将社会学习分为注意过程、保持过程、运动复现过程与动机过程四个环节,其中动机过程指的就是个体通过对行为的社会反馈信息的回收,决定是否将所学得的行为模式付之实施。在教育系统中行为的社会反馈作用是可以得到控制的,从而达到对规范行为的积极导向作用。

(4)认识与体验的一致性

社会规范学习是知、情、行的整合,即认知学习、情感学习与行为方式的综合。通过认知学习形成对社会规范必要性的认识。通过情感学习产生与规范相一致的情感体验。这是规范学习的核心,存在以下三种情况:认识与体验不一致,表明有意义障碍或情感障碍存在,社会规范的接受程度就表现为依从性水平; 认识与体验相一致,表明个体学习过程中不存在意义障碍或情感障碍,社会规范的接受便处于认同性水平; 认识与体验紧密结合,并得到巩固和发展,这为信念的形成创造了条件。信念是情感与认知的结晶。社会规范学习便进入信奉性水平。

3. 知识遗忘的原因主要有哪些? 如何防止遗忘?

【答案】(1)知识遗忘的原因

①痕迹衰退说:遗忘是由记忆痕迹衰退引起的,消退随时间的推移自动发生。

②经验干扰说:干扰说认为,遗忘是由于在学习和回忆之间受到其他刺激干扰的结果。一旦排除了干扰,记忆就可以恢复。干扰主要有两种情况,即前摄抑制和倒摄抑制。前摄抑制,是指前面的材料对识记和回忆后面学习材料的干扰; 倒摄抑制,指后面学习的材料对保持或回忆前面学习材料的干扰。前摄抑制和倒抑制在系列学习、配对联想学习和自由回忆的记忆实验中,都获得了强有力的证据。

③提取失败说:认为人们所获得的信息在长时记忆中的存储是永久的。遗忘的发生,仅仅是由于一时难以提取欲求信息所致。如果有了正确的线索,经过搜寻,所要的信息就能提取出来。由于遗忘起源于线索的缺失或错误,因此如果能提供提取线索,就能提高回忆成绩。

④知识同化说:奥苏伯尔根据有意义接受学习理论,他认为,遗忘的实质是知识的组织与认知结构简化的过程。当人们学到了更高级的概念与规律以后,高级的观念可以代替低级的观念,使低级观念遗忘,从而简化了认识井减轻了记忆负担。在有意义学习中,或者由于原有知识结构不巩固,或者由于新旧知识辨析不清楚,也有可能以原有的观念来代替表面相同而实质不同的新观念,从而出现记忆错误。教学中必须努力避免这种消极遗忘。

⑤动机压抑说:这一理论最早由弗洛伊德(S.Freud )提出。认为遗忘是因为人们不想记,而将一此记忆信息排除在意识之外,因为它们太可怕、太痛苦或有损自我的形象。遗忘不是保持的消失而是记忆被压抑。

(2)防止遗忘

复习是巩固所学知识的最基本方法,为了促进知识的保持,避免知识的遗忘,必须注意合理地组织复习。

①复习时机要得当:由于遗忘的发展开始很快,在遗忘还没有发生以前及时进行,这样才能节省学习时间。为此,在教学上必须遵守“及时复习”、“间隔复习’,、“循环复习”的原则。

②复习的方法要合理:合理分配复习时间,研究表明,一般分散复习优于集中复习,因为分散复习可以降低疲劳感,可以减少前摄抑制和倒摄抑制的影响; 阅读与尝试背诵相结合; 综合使用整体复习与部分复习。

③复习次数要适宜:教材的保持或遗忘与复习的次数密切相关。一般复习的次数越多,识记和保持的效果越好; 反之,则遗忘发生越快。过度学习,指在学习达到刚好成诵以后的附加学习。研究表明,学习的熟练程度达到150%时,记忆效果最好。

总之,促进保持和防止遗忘,必须注意从学习时机、学习方法、学习程度等方面来综合考虑。

4. 论述桑代克联结说的主要内容?

【答案】(1)桑代克提出学习不是建立在观念之间的联结,是建立刺激—反应联结,即在一定的刺激情境与某种正确反应之间形成联结,其中不需要观念或思维的参与。这种刺激—反应联结主要是通过尝试错误、不断修正行为而形成的。学习就是通过渐进的尝试错误形成刺激—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