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民银行研究生部金融学专业复试-2005答案考研试题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考研真题
● 摘要
参考答案
中国人民银行研究生2005年金融学复试题
一、名词解释(共8题,每题5分)
1.看涨期权:又称“买方期权”、“买权”、“敲进”,它赋予买方一种权利,在期权合约到期日或有效期间内可以按照执行价格买进一定数量的标的物。当人们预测市场价格有上涨趋势时,购买这种期权,若该金融资产或商品市场价格超过协定价格,买方会行使期权,以协议价格买入合约标的,再以市场价格卖出,当差价超过期权费,买方获利。
2.在险价值:即VaR(Value at Risk),指在市场正常波动下,某一金融资产或证券组合的最大可能损失。更为确切的是指,在一定概率水平(置信度)下,某一金融资产或证券组合价值在未来特定时期内的最大可能损失。VaR 从统计的意义上讲,本身是个数字,是指面临“正常”的市场波动时“处于风险状态的价值”。即在给定的置信水平和一定的持有期限内,预期的最大损失量(可以是绝对值,也可以是相对值)。例如,某一投资公司持有的证券组合在未来24小时内,置信度为95%,在证券市场正常波动的情况下,VaR 值为800万元。其含义是指,该公司的证券组合在一天内(24小时),由于市场价格变化而带来的最大损失超过800万元的概率为5%,平均20个交易日才可能出现一次这种情况。或者说有95%的把握判断该投资公司在下一个交易日内的损失在800万元以内。5%的机率反映了金融资产管理者的风险厌恶程度,可根据不同的投资者对风险的偏好程度和承受能力来确定。要确定一个金融机构或资产组合的VaR 值或建立VaR 的模型,需要首先确定以下三个系数:一是持有期间的长短;二是置信区间的大小;三是观察期间。
3.法定准备金和超额准备金:存款准备金是银行及某些金融机构为应付客户提取存款和资金清算而准备的货币资金。存款准备金分为法定存款准备金和超额准备金两部分。法定存款准备金是指金融机构按中央银行规定的比例上交的部分;超额准备金是指准备金总额减去法定存款准备金的剩余部分。
4.货币流通速度:也称为货币周转率,指一单位货币每年用来购买经济中最终产品和劳务总量的平均次数。用公式定义为V=P*Y/M,其中,M值货币总量,P为价格水平,Y为总产出。
关于货币流通速度,许多经济学家都有不同主张。费雪看到货币流通速度是可变的,认为仅基于技术的提高而促使运输成本降低一项,便可以得出货币流通速度具有长期上升的趋势。但是他认为短期内货币流通速度变化很小,在其现金交易方程式的分析中假定其为常数。现金余额说代表人庇古认为货币收入有多种用途,且相互排斥,当觉得保持现金所得收益大于其损失时,则必定会增加现金余额,这就意味着流通中现金的增加,货币流通速度的减慢。凯恩斯将货币流通速度与经济周期联系起来,认为货币流通速度是“可塑的”。货币流通速度是实际国民收入与货币需求的比例,它是实际国民收入与利率的函数,实际收入对货币流通速度的影响是通过货币需求的收入弹性起作用的。一般认为货币流通速度的变化要慢于收入变化。并且利率上升将减少实际货币需求,从而会提高货币流通速度。弗里德曼提出现代货币数量论,认为货币流通速度虽然不是一个常数,但却与价格水平的变动率、利率有着十分稳妥的函数关系。
5.货币乘数:又作“货币扩张系数”或“货币扩张乘数”,指的是中央银行创造或消灭一单位的基础货币所能增加或减少的货币供应量。简言之,货币乘数就是货币供给量对基础货币的倍数。用公式表示为Ms=m·B,其中Ms 代表货币供给,B 为基础货币,m 为货币乘数,基础货币由通货C 和存款准备金R 组成,而货币供给由通货C 和存款货币D 组成。通货C 虽然能成为创造存款货币的根据,但它本身的量,中央银行发行多少就是多少,不可能有倍数的增加;发生增加的只有存款货币D,由此可知货币乘数为: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