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北京工业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355建筑学基础之外国近现代建筑史考研仿真模拟五套题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密斯•凡▪德•罗
【答案】密斯•凡•德•罗是一位现代主义的建筑设计大师。他通过建筑实践所总结出的“少就是多”,“流动空间”,“全面空间”等现代建筑理论,这些理论和他在建筑中对钢结构框架与玻璃的组合的应用,都影响了世界建筑的风格和面貌。密斯的成名作是为巴塞罗那世界博览会设计的德国馆,他的设计以较强的实用性和简洁的建筑形态为主要特点。通过伊利诺伊工学院、芝加哥湖滨路公寓、西格拉姆大厦等一大批成功的建筑作品,密斯的建筑思想与理论得到了世界建筑界的认可。
2. 新建筑五点
【答案】新建筑五点是现代主义建筑大师勒•柯布西耶于1926年提出的观点。其主要内容包括:①独立基础的柱子架空底层;②平屋顶花园;③自由平面,墙无需支撑上层楼板;④横向的长窗于两柱之间展开;⑤自由立面,可以独立于主结构。这些都是由于采用框架结构,墙体不再承重以后产生的建筑特点。勒•柯布西耶充分发挥这些特点,在二十年代设计了一些完全异趣于传统建筑的住宅建筑,如萨伏伊别墅。
3. 迈里尔住宅
【答案】迈里尔住宅是芬兰现代建筑设计大师阿尔托为自己设计的一座小型别墅建筑,位于芬兰诺马库。这座住宅建于1938年至1941年,地处一片树林与一个曲面游泳池之间,建筑平面呈“L”形,主体采用钢筋混凝土结构建成,也加入了一些石材和木材等传统的自然建筑材料。小别墅通过不同材质所营造的不同体块的组合,丰富了立面形象,同时以植物、水面和纯净的白墙、自然纹路的木窝、透明的玻璃来取得一种自然、和谐的建筑氛围,突出了建筑清丽、温馨的格调,极其富于生活气息。
4. 萨特拉斯车站
【答案】萨特拉斯车站是西班牙建筑与结构设计师卡拉塔瓦1992年的设计作品。该建筑于1995年建成的,位于法国里昂。萨特拉斯车站如同展开的鸟翼形式的建筑,建筑主体以一种富于节奏感的复杂钢架结构组成,显得轻盈而透彻。其外形非常具有很强的流动态势,更体现了建筑师本人“建筑是运动的物体”的观点。卡拉塔瓦在他的设计中特别重视建筑所表现的动态效果,他所设计和建造的一些作品还以复杂的钢架结构表现出很强的动态感,而且这些建筑大都是模仿大
自然中的生物。
二、简答题
5. 法国资产阶级革命前夜的最大建筑物,启蒙思想的重要体现者是哪座?有何建筑特征?
【答案】(1)波尔多剧院是法国资产阶级革命前夜的最大建筑物,启蒙思想的重要体现者。
(2)其建筑特征为建筑设计的科学性已达到相当的高度,外形简练,柱网全规格化,空间序列很有独创新。
6. 新建筑运动产生的时代背景?
【答案】新建筑运动产生的时代背景有以下几点:
(1)近代西方的文化变迁比之东方活跃的多近代以来,西方文化的新陈代谢时刻都在进行,到19世纪沐20世纪初,西方文化出现了一场深刻剧烈的突变——一场以反传统为特征的狂飙运动。
(2)在世纪转折时期西方社会,首先是西欧各国出现了文化方面的大震动、大转变,形成反传统、破旧3新的一代奇观。这次文化变迀席卷了文化的各个方面,其中哲学、美术、雕塑和机器美学等方面的变迁对建筑产生了深远影响。
(3)经过这次文化变迁,西方国家进入了现代文明或现代文化的新阶段。尽管各方面的变迁并不平衡,传统并没有也不可能真的消除殆尽。此时西欧大部分地区先后发生产业革命,出现工业化的经济技术基础,可以谓世界上大部分地区跨进了既有工业化又有现代文化的新的历史时期。这一时期建筑全面创新的外部条件已经初涉
具备。
三、绘图题
7. 巴塞罗那德国馆平面及外观
【答案】
图 巴塞罗那德国馆平面图
图 巴塞罗那德国馆外观图
四、论述题
8. 战后现代建筑的主要思潮是哪些?分别有何特点?有何作品?
【答案】战后现代建筑的主要思潮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对理性主义进行充实与提高的倾向
对理性主义进行充实与提高的倾向是战后现代派建筑中最普遍与最多数的一种。它言不惊人,貌不出众,故常被忽视,甚至还不被列入史册。然而,它有不少作品却毫无异议地被认为是创造性地综合解决并推进了建筑功能、技术、环境、建造经济与用地效率等方面的发展。美国由于早在20世纪30年代便引进了欧洲现代派的主力,故理性主义的充实与提高倾向最先在美国得到开花与结果。
①特点
a. 它在使建筑既要满足人们的物质需要又要满足情感需要中,在方法上比较偏重理性。
b. 在形式上也不再是简单的方盒子、平屋顶、白粉墙、直角相交,而是悦目、动人、活泼与多样化。
②作品
哈佛大学研究生中心,皮博迪公寓,哈佛大学本科生科学中心,何塞•昆西社区学校,普西图书馆。
(2)粗野主义倾向
“粗野主义”是20世纪50年代中期到60年代中期喧噪一时的建筑设计倾向,由英国一建筑师,史密森夫妇于1954年提出的。该倾向以表现建筑自身为主,讲究建筑的形式美,认为美是通过调整构成建筑自身的平面、墙面、空间、车道、走廊、形体、色彩、质感和比例关系而获得;粗野主义在战后的公共建筑中找到了它的用武之地,在欧洲比较流行,在日本也相当活跃,到60年代下半期以后逐渐销声匿迹,
①特点
粗野主义经常采用混凝土,把它最毛糙的方面暴露出来,夸大那些沉重的构件,并把它们冷酷地碰撞在一起。其特点是毛糖的混凝土、沉重的构件和它们的粗鲁结合。
②作品
马赛公寓,昌迪加尔行政中心建筑群,亨斯特顿学校,公园山公寓,耶鲁大学建筑与艺术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