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重庆理工大学思想政治教育学院823毛中特考研仿真模拟题
● 摘要
一、简答题
1. 如何认识当前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阶段性特征?
【答案】(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长期性与阶段性统一的动态发展过程。理解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既要认识到其发展是一个相当长的历史阶段,又要认识到其在长期的发展进程中必然还要经历若干具体的阶段,不同时期会显现出不同的阶段性特征。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长期性,从根本上说是由中国进入社会主义的历史条件和建成社会主义所需要的物质基础所决定的。
(2)新世纪以来,我国进入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的发展阶段尽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主要矛盾和我国作为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但经济和社会发展出现的许多新情况、新变化,显不出了一系列新的阶段性特征:
①经济实力显著增强,同时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依然突出。
②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全面进步,同时发展面临新的重大结构性问题,影响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依然存在。
③对外开放日益扩大,同时面临的国际竞争日趋激烈。
(3)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一个相当长的历史发展阶段,在不同时期会显现出不同的阶段性特征。只有既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大的发展阶段,又认真分析不同时期具体的阶段性特征,才能科学判断和准确把握我国社会的具体国情,并据此制定正确的发展战略和政策。
2. 简述科教兴国的根本途径。
【答案】(1)科学技术实力和国民教育水平,始终是衡量综合国力和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也是每个国家走向繁荣昌盛的两个不可缺少的飞轮。为此,党中央相继提出了科教兴国战略。
(2)科教兴国战略的根本途径有:全面落实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坚持教育为本,把科技和教育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位置,增强国家的科技实力及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能力,提高全民族的科技文化素质,把经济建设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加速实现国家的繁荣富强。大力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加快培育创新型科技人才。
3.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基本方针是什么?
【答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基本方针是:
(1)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
①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必须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②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把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作为文化建设的出发点和
落脚点,不断促进人们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的提高,努力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文化利益,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创造良好的文化氛围。
(2)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
①“双百”方针是对文化建设经验的深刻总结,反映了文化发展的内在规律;
②“双百”方针是符合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发展规律、繁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正确方针; ③把弘扬主旋律和提倡多样化统一起来,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繁荣和发展。
(3)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不断推进文化创新。只有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文化建设才能回答和解决现实问题、反映生活本质、满足群众的文化需求。
(4)坚持立足当代又继承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立足本国又充分吸收世界优秀文化成果。要结合时代特点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加以继承和发扬,做到古为今用,推陈出新; 要从中国实际出发,对人类文明优秀成果加以积极借鉴,做到洋为中用,博采众长。
(5)坚持一手抓繁荣,一手抓管理。
①繁荣是文化建设的永恒主题,管理是文化繁荣发展的有力保障,两者紧密联系,相互促进; ②树立新的文化发展观,积极推进文化体制改革,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不断增强我国文化的总体实力和国际竞争力;
③始终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努力实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统一。
4. 为什么说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个过渡性社会?
【答案】新民主主义社会不是一个独立的社会形态,而是由新民主主义转变到社会主义的过渡性的社会形态。主要是因为新民主主义社会是近代中国由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走向社会主义社会的中介与桥梁,具体表现为:
(1)在社会形态上,它不是独立的社会形态,而是属于社会主义体系的和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的过渡性质的社会;
(2)在政治上,实行以工人阶级为领导的各革命阶级联合专政的人民民主专政,民族资产阶级作为一个阶级还存在,并在国家政权中占有一定地位; 中国社会的阶级构成主要表现为三种基本的阶级力量: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和其他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
(3)在经济上,实行国营经济主导的包括合作社经济、个体经济、私人资本主义和国家资本主义五种经济成分并存的新民主主义经济制度,其中半社会主义性质的合作社经济是个体经济向社会主义集体经济过渡的形式,国家资本主义经济是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向社会主义国营经济过渡的形式。
(4)在文化上,实行发展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在我国新民主主义社会中,社会主义的因素不论在经济上还是政治上都己经居于领导地位,加上当时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的国际条件,决定了社会主义因素将不断增长并获得最终胜利,非社会主义因素将不断受到限制和改造。为了促进社会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我国新民主主义社会必须适时地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因此,我国新民主主义社会是属于社会主义体系的,是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的过渡性质的社会。
5. 为什么说社会卞义民主政治是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卞和依法治国的统一?
【答案】发展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统一,原因在于:
(1)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根本保证:
①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最根本的是要把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起来;
②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坚持和完善人民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不断推进社会主义政治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
(2)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特点和优势。
①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在中国,中国共产党领导、支持和保证人民当家作主,就是从制度上、法律上保障这一根本准则在国家和社会生活中得到充分和切实的贯彻和体现。因此,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核心在于坚持党的领导;
②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和核心要求,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根本出发点和归宿。共产党执政就是领导和支持人民当家作主。党也只有领导人民才能创造各种有效的当家作主的民主形式;
③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坚持依法治国,才能充分实现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才能得到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才能巩固和发展党的执政地位。
④依法治国与人民民主、党的领导是紧密联系、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
(3)总之,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统一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伟大实践之中,决不能把它们分割开来或对立起来。
6. 我国把对外开放确立为基本国策的客观依据是什么?
【答案】20世纪70年代末,中国开始实行对外开放,并逐步把它作为一项基本国策,主要的客观依据有:
(1)是对中国长期停滞落后的历史教训深刻总结的结果历史的经验教训告诉我们,关起门来搞建设、把自己孤立于世界之外是不行的,要发达起来,必须对外开放。对外开放不仅是为了解决当前经济建设中的矛盾和困难,而且也是我国经济长期发展的客观要求。
(2)是对当代世界经济、科技发展和国际形势敏锐观察的结果现在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开放是世界经济发展的历史趋势,在以信息化为基础的新技术革命推动下,世界经济联系越发紧密,经济全球化趋势快速推进,各国政府为在国际分工和国际竞争中获取最大利益,纷纷实行开放的政策。在开放的世界中,任何一个国家要发展,孤立起来,闭关自守都是不可能的。
(3)是为了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在我们这样一个人口众多的发展中的社会主义大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