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6年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财经系802管理学原理考研必备复习题库及答案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建设性冲突

【答案】建设性冲突又称良除冲突。建设性冲突是在共同的目标下进行意见的交流、沟通、整合或角色的厘清,可以促进组织目标的达成,这类冲突对于企业目标的实现是有利的。建设性冲突的主要特点是:①双方关心企业共同目标的实现; ②乐于了解对方的观点、意见; ③以争论问题为中心; ④在冲突中注重互相交换情况。适度的、建设性的冲突是组织创新的催化剂。管理者必须把鼓励建设性冲突的价值观传达给整个组织,并且通过引进外人、变革组织结构、利用非正式沟通渠道、树立对立面等技巧来激发组织中的建设性冲突。

2. 微观(具体)环境

【答案】(1)微观环境

微观环境,一般是指企朴市场营悄环境中的微观营销环境,即与企业紧密相连,直接影响企业营销能力的各种参与者,包括企业本身、市场营销渠道企业、顾客、竞争者以及社会公众。微观环境与宏观环境相对,一起构成企业的市场营销环境。

(2)具体环境

具体环境是指与实现组织目标直接相关的那部分环境。它是由对组织绩效产生积极或消极影响的关键顾客群或要素组成的,包括那些对管理者的决策和行动产生直接影响并与实现组织目标直接相关的要素,主要有顾客、供应商、竞争者和压力集团。具体环境对每一组织而言都是不同的,并随条件的改变而变化。具体环境与一般环境相对,一起构成组织的外部环境,即能够对组织绩效造成潜在影响的外部力量和机构。

3. 负强化

【答案】强化理论包括下强化和负强化。负强化是指惩罚那些不符合组织目标的行为,以使这此行为削弱甚至消失,从而保证组织日标的实现不受干扰。负强化的方法包括批评、处分、降级等,有时不给予奖励或少给奖励也是一种负强化。实施负强化的方式与正强化有所差异,应以连续负强化为主,即对每一次不符合组织的行为都应及时予以负强化,消除人们的侥幸心理,减少直至消除这种行为重复出现的可能性。

4. 定点超越(也称管理基准化)

【答案】定点超越(BMK )是指企业将产品、服务和其他业务活动与自己最强大的竞争对手或某一方面的领先者进行连续对比衡量,以发现自己的优势及不足,并寻找出行业领先者之所以领先的内在原因,以便制定适当的战略计划。“定点”和“超越”是构成BMK 方法的两个基本阶段。实施这一方法时,针对组织所要改进的领域或对象,首先必须确定“谁”是最好的。实施BMK 的目的并不在于对榜样的简单模仿,而是在于“超越”对手,使自己成为同业最好的。定点超越有七个步骤包括:①决定定点超越哪项功能; ②识别关键的可测定的绩效变量; ③识别最好的一类

公司; ④测定最好的一类公司的绩效; ⑤测定本公司的绩效; ⑥制定缩小这种差距的具体方案和行动; ⑦实施和监测结果。

5. 平衡计分卡

【答案】平衡积分卡是由财务、顾客、内部经营过程、学习和成长四个力面构成的衡量企业、部门和人员的卡片,之所以取名为平衡积分卡是因为它的目的在于平衡,兼顾战略与战术、长期和短期目标、财务和非财务衡量方法、滞后和先行指标。

二、简答题

6. 组织层面的变革阻力有哪些?

【答案】组织层面的变革阻力主要包括:

(1)结构惰性。指组织拥有内在的机制保持其稳定性。当组织面临变革时,结构惰性就会充当反作用力,努力维持原有的稳定状态。

(2)有限的变革关注。组织由‘系列相互依赖的子系统组成,在变革时不可能只对一个子系统实施变革而不影响其他子系统。所以,在子系统中进行有限变革可能会因为更大系统的问题而遭受抵制变得无效。

(3)群体惰性。即使个体想改变自己的行为,群体规范也会成为抵制变革的约束力。

(4)对专业知识的威胁。组织模式的变革可能会对特殊群体的专业知识构成威胁,那么该群体就会抵制对他们造成影响的威胁。

(5)对己有权力关系的威胁。任何决策权力的再度分配,都会威胁到组织长期以来己经形成的权力关系,那么这些权力关系就会成为变革的阻力。

(6)对已有资源分配的威胁。组织中控制一定数量资源的群体,为了避免变革对他们所控资源的影响,常常成为变革的阻力。

7. 简述有效控制的特征。

【答案】有效的控制应具有下述特征:

(1)适时控制

及时纠偏,要求管理人员及时掌握能够反映偏差产生及其严重程度的信息。纠正偏差的最理想方法应该是在偏差未产生以前,就注意到偏差产生的可能性,从而预先采取必要的防范措施,防止偏差的产生; 或者企业由于某种无法抗拒的原因,偏差的出现不可避免,那么这种认识也可以指导企业预先采取措施,消除或遏制偏差产生后可能对企业造成的不利影响。

(2)适度控制适度控制是指控制的范围、程度和频度要恰到好处。适度控制时需注意以下方面:

①防止控制过多或控制不足;

②处理好全面控制与重点控制的关系:

③使花费一定费用的控制得到足够的控制收益。

(3)客观控制

有效的控制必须是客观的,符合企业实际的客观的控制源于对企业经营活动状况及其变化的

客观了解和评价。为此,控制过程中采用的检杳、测量的技术与手段必须能正确地反映企业经营在时空卜的变化程度与分布状况,准确地判断和评价企业各部门、各环节的工作与计划要求的相符或相背离程度,这种判断和评价的正确程度还取决十衡量工作成效的标准是否客观和恰当。

(4)弹性控制

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经常可能遇到某种突发的、无力抗拒的变化,这些变化使企业计划与现实条件严重背离。有效的控制系统应在这样的情况下仍能发挥作用,维持企业的运营,具有灵活性或弹性。弹性控制通常与控制的标准有关。弹性控制要求企业制定弹性的计划和弹性的衡量标准。有效的控制系统还应该站在战略的高度,抓住影响整个企业行为或绩效的关键因素。有效的控制系统往往集中精力于例外发生的事情,即例外管理原则,凡已出现过的事情,皆可按规定的控制程序处理,而第一次发生的事例,需投入较大的精力。

8. 路径一目标理论的主要观点是什么? 该理论对管理者有何启示?

【答案】(1)路径一目标理论是罗伯特·豪斯发展的一种领导权变理论。

①路径一目标理论认为,领导者的工作是帮助下属达到他们的目标,并提供必要的指导和支持,以确保各自的目标与群体或组织的总体目标一致。“路径一目标”是指有效的领导者既要帮助下属充分理解下作目标,又要指明实现目标所应遵循的路径。

②根据路径一目标理论,领导者的行为被下属接受的程度,取决于下属是将这种行为视为获得当前满足的源泉,还是作为未来满足的手段。

③四种领导行为:

a. 指导型领导。让下属指导他对他们的期望是什么,以及他们完成工作的时间安排,并对如何完成任务给与具体指导;

b. 支持型领导。支持型领导十分友善,表现出对下属的关怀;

c. 参与型领导。参与型领导与下属共同磋商,并在决策之前充分考虑他们的建议:d. 成就导向型领导。成就导向型领导设定富有挑战性的目标,并期望下属发挥自己的最佳水平。

④路径一目标理论的两个情景变量:

a. 环境因素:任务结构、正式权力系统和工作群体

b. 下属的个人特点:控制点、经验和直觉能力。控制点是指个体对环境变化影响自身行为的认知程度,包括内向控制点和外向控制点。

(2)路径一目标理论对管理者的启示

领导行为类型应结合环境因素和下属个人特点进行选择,具体表现为:①相对于具有高度结构化和安排完好的任务来说,当任务不明或压力过大时,宜采用指导型领导方式; ②当下属执行结构化任务时,采用支持型领导方式,可提高员工绩效和满意度; ③若下属知觉能力强或经验丰富,则不宜采用指导型领导; ④组织中的正式权力关系越明确、越层级化,领导者越应表现出支持性行为,降低指导性行为; ⑤对于内向性控制点的下属,采用指导型风格可使其比较满意; ⑥当任务结构不清时,成就导向型领导将会提高下属的努力水平,从而达到高绩效的预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