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西华师范大学教育学院高等教育管理学(同等学力加试)考研复试题库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学校组织
【答案】学校组织是旨在达成教育目标的社会单位。它包含目标、结构、教学及行政措施三部分。目标包括内在(为实现教育口的而制定)和外在(为配合社区发展或满足社区成员需要而制定)两种。结构是为配合实现目标而建立,典型的学校组织机构包括教务、训导及总务。教学及行政措施根据口标,在结构中推行。传统学校组织口标明确、结构稳定、教学及行政措施有限; 现代学校组织目标增加,结构易变,教学及行政措施纷繁。现代学校组织面临的问题主要有:①组织结构失调,即目标与结构的差距影响目标的达成,未能满足学生就业指导的需要,未能充分发挥教育的未来导向功能,常表现为学生行为问题; ②学校内外目标的整合问题,常受两种因素影响,一为内外目标的性质与内容是否一致,二为学校工作人员问题; ③教师角色与权威问题。
2. 入学率
【答案】入学率是指某年龄段人口中在校学生数与该年龄段人口之比。与当地现行学制和规定入学年龄相对应的那部分应入学的人口称为适龄人口,适龄人口中的在校生所占比例为适龄人口入学率。它标志适龄人口中相对应的教育普及程度。实际统计时,一般以学年初为统计的时间标准。其公式为:
如不考虑在校学生的年龄,取在校学生数与相应的适龄人口之比,则为毛入学率。它标志教
育的相对规模和相应学龄人口接受某阶段教育的机会。其公式为:
它与适龄人口入学率的区别在于,在校学生数中可含有非相应的适龄人口数。因而有时会出
现毛入学率超过百分之百的情沉。
3. 经济人假设
【答案】经济人假设是一种人性假设理论,起源于享受主义哲学和英国经济学家亚当·斯密的关于劳动交换的经济理论,是指追求自身利益或效用的最大化是个体行为的基本动机,个人在选定目标后对达成目标的各种行动方案根据成本和收益作出选择。根据“经济人”的假设而采取相应的管理策略,可以归纳为以下下点:①管理工作的重点在于提高生产率、完成生产任务,而对于人的感情和道义上应负的责任,则是无关紧要的。从这种观点来看,管理就是计划、组织、经营、指导、监督。这种管理方式称做任务管理。②管理工作只是少数人的事,与广大工人群众无关。工人的主要任务是听从管理者的指挥,拼命干活。③在奖励制度方面,主要是用金钱来刺激工人
生产积极性,同时对消极怠上者采用严厉的惩罚措施。
4. 教育投资
【答案】教育投资也称教育资源、教育投入、教育经济条件等,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根据教育事业发展的需要,投入教育领域中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总和,或者说是指用于教育、训练后备劳动力和专门人才,以及提高现有劳动力智力水平的人力和物力的货币表现。从投资对象来说,主要由两大部分构成:一是用于各级各类学校教育的投资,以培养后备劳动力和专门人才,这是主要部分; 二是用于成人教育的投资,以提高在职劳动力的智力水平,包括职工教育、农民教育、干部教育、知识分子教育,以及电大、函授大学和各种形式的业余教育的投资。从投资者即投资主体来说,教育投资主要包括国家投资、集体企事业单位投资和个人教育投资。教育投资具有周期性长、弹性大、长效性、间接性、多效性、高效性和特效性等特点。教育投资来源是多方面、多渠道的,主要包括国家投资、社会投资和受教育者家庭或个人投资。我国教育投资体制实行国家财政拨款、社会团体和劳动群众多渠道筹集的方针。
5. 学校人力资源管理
【答案】学校人力资源管理是对教职工的智力、体力劳动能力所进行的科学、合理的发掘、组织和使用,为充分实现学校目标提供可靠的人力保障。
6. 学校组织文化
【答案】学校组织文化,是指一所学校在自己的长期活动中所积淀下来的、为全校成员所共同赞成和遵循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的总合。
7. 西蒙(Simon )的有限理性说
【答案】有限理性是指:人介于完全理性与非理性之间的“有限理性”的一种状态。这是由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有限理性的主要倡导者西蒙(Simon )提出的。西蒙认为:人类在经济的舞台上,面对了众多选择和决定,但是人储存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却十分有限。许多人想要依理性来行事,但却只具备有限的理性。因此他们努力消化庞大的信息,而且因为没有能力深入了解所有的可能性,于是往往选择了还算“差强人意”的解决方案。而非新古典学派经济学家主张的“最佳”解决方案。西蒙认为有限理性的理论是“考虑限制决策者信息处理能力的约束的理论”。他提议将不完全信息,处理信息的费用和一些非传统的决策者目标函数引入经济分析。
8. 管理现代化
【答案】管理现代化:管理现代化是以现代管理意识为指导,以现代组织的民主化和法治化为载体,采用现代科学方法,对管理过程进行定性和定量的分析,找出它们的内在关系,实现信息化和最优化的管理模式。
二、简答题
9. 如何制定学校战略规划?
【答案】制定学校发展战略规划要经过以下几个环节:
(1)战略环境分析
环境分析包括宏观环境分析、中观环境分析和学校运营直接环境分析。
①宏观环境。社会宏观环境是影响学校发展的高层次的外部因素,包括政治因素、经济因素、社会因素和教育因素。对于宏观环境的审视主要要研究和领悟以下几个基本范畴:第一,观念的发展变化; 第二,政策的发展变化; 第三,政策性项目。
②中观环境。就范围而言,中观环境主要是给学校提供经常性资源的行政辖区内的相关政治、经济、文化和教育发展状况。它对于学校发展的影响具有直接性、地方性、微观政治性等特点。
③微观环境。学校经营环境是指学校外部的具体运作环境,它们在微观层面直接影响学校的发展。这种环境的结构内容大体包括:教育的消费者、行业内的竞争者、行业内外的合作者。
(2)学校条件分析
为了将学校的战略规划建立在坚实的基础上,学校要前瞻性地自我分析,清楚自身的优势和劣势。学校的优势和劣势分析应当包括两个相关的步骤:首先全面清理学校内部基本条件,然后分析关键的竞争优势和劣势。
(3)学校战略定位与战略目标
①学校战略定位。学校战略定位一般要综合考虑以下方面的问题:学校为哪个群体服务以及服务的主要内容及其质量; 学校教育、教学或组织发展已经和将要建设的重点领域; 确定学校在所在服务领域中所要争取的地位。在现实战略定位中,抓住外部机会与建构内部能力是密不可分的。
②学校战略目标。战略目标是在战略规定的时间内学校发展所要追求的最终结果。完整的学校战略目标分为总体目标和分项目标两类。总体目标要说明学校未来在所属学校群体中的位置、学校发展的重点领域、关键指标的努力方向和发展水平等,它指向学校争取实现的宏观业绩。分项目标是对学校工作和运行的各个主要具体领域提出的发展性目标,它们是学校在战略规划阶段要完成的任务或者是完成任务的必要保证。
(4)战略进程设计
战略进程设计包括进展阶段预想和战略模式策划。
①战略实施过程的主要阶段设计。阶段设计即设计按照实现战略目标的需要,分为几步解决主要问题。这些问题有的与目标直接相关,落实到文本上,除了把阶段目标陈述清楚以外,还要尽量澄清每个阶段完成任务的指标。
②战略模式选择与组合。要注意以下方面:模式是为战略目标服务的,不是表面工作; 以项目管理的机制确保模式的实现:不同战略模式在实践中可以几种类型结合使用,但是在一段时间内应当有轻重之分,并尽可能寻求这些模式的结合点,使得它们能够发生协同效应。
(5)实施战略的资源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