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6年华中师范大学政治学研究院887地方政府学考研导师圈定必考题汇编及答案

  摘要

目录

2016年华中师范大学政治学研究院887地方政府学考研导师圈点必考题汇编及答案(一) ... 2

2016年华中师范大学政治学研究院887地方政府学考研导师圈点必考题汇编及答案(二) ... 8 2016年华中师范大学政治学研究院887地方政府学考研导师圈点必考题汇编及答案(三) . 15 2016年华中师范大学政治学研究院887地方政府学考研导师圈点必考题汇编及答案(四) . 20 2016年华中师范大学政治学研究院887地方政府学考研导师圈点必考题汇编及答案(五) . 25

一、名词解释

1. 政治统治的合法性

【答案】社会成员对于政治权威的服从心理,关键在于社会成员在思想上和心理上对于政治统治及其力一式、力一法的认可和同意。正是这种认可和同意,构成了政治统治的合法性,这种政治合法性成为政治统治的心理基础。而政治统治的过程,就是政治权力合法化的过程。

政治认同和合法性的形成和发展具有复杂的多方面原因。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政治认同作为社会意识的组成部分,也是由人们的社会地位决定的。因此,政治认同和合法性首先取决于社会成员的社会关系,取决于社会成员在其所处的社会关系中的利益要求的满足和利益关系的协调,它是产生和巩固政治合法性的根本源泉,也是社会成员识别和认同政治权威的基本依据。在此基础上,政治认同和合法性的产生和发展,还与特定社会的公共规则和公共伦理具有密切关系。

2. 极权政体

【答案】极权政体,又称全能政体或总体统治。主要是指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一些激进的独裁体制,如意大利的法西斯主义和德国的国家社会主义。极权统治的典型特征在于它对社会彻底而全面的控制。它打破了国家与社会、集体与个人、公共领域与私人领域的基本界限。

3. 行为主义

【答案】行为主义政治学是指与行为主义方法相联系的。行为主义方法的主要特征是运用行为科学的方法来研究影响人的政治行为的各种因素,并力图从中找出人类政治行为的规律性的一种政治学研究方法。行为主义政治学主要采用了现代社会学、心理学和文化人类学的研究方法。它在两次世界大战之间形成,二战以后迅速发展,在60年代发展到全盛时期,70年代开始走向衰落。 ①行为主义政治学主要研究影响政治行为的各种因素和政治行为的规律性。

②行为主义政治学认为,政治学作为解释人的政治行为的规律性的科学,它应该能够被经验地证明。

③行为主义政治学的最大缺陷,就是单纯用现象调查的力一法和计量方法来说明政治行为的动机和规律性,因而它不可能认识政治现象的实质。因为实证主义的调查方法所得出的结论,其根据只能停留在表面现象上。不同的阶级和个人具有不同的价值观念,人们在研究社会现象时,不可能离开某种价值判断。

4. 政治权力

【答案】政治权力是一种公共权力。就既定的社会来看,政治权力是指在各种社会力量的对比中,常态下往往是大于并制约其他力量的社会公共力量。

政治权力是人们选择以力量对比和力量制约方式作为实现和维护自己利益要求的过程中,聚集形

成的一种力量,它是在特定的力量对比关系中,政治权力主体拥有的对其他社会和政治力量及其他政治权力客体的制约力量。政治权力本质上是特定的力量制约关系,在常态下必然是公共力量,政治权力由此成为特定的公共权力。

5. 政治权利

【答案】政治权利是指在特定的经济社会关系及其体现的利益关系基础上,由政治权力确认和保障的社会成员和社会群体的主张其共同利益的法定资格。政治权利的内容是对于共同利益的主张,形式是社会成员和社会群体在社会政治生活中的法定资格,行为上表现为政治权利法定范围内的自主性。在现实政治生活中,它体现为个人政治权利和集体政治权利。

二、简答题

6. 简述政治与经济的关系。

【答案】政治与经济是社会生活中的基本元素,两者具有十分紧密的联系。二者的关系可以从下几个方面去理解:

(1)经济是政治的基础,对社会政治具有前提性和决定性意义。经济具有两个方面的基本含义,一是指特定的生产力发展水平,_是指特定的生产关系及其实现方式。按照马克思主义社会学说,生产力是社会建立和运行的物质和文明的基础,而与特定生产力相联系的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了社会经济基础,在此基础上社会建构起政治等上层建筑。在社会结构的这三层因素中,生产力是根本性的因素,其发展水平和发展状况决定着生产关系的性质、状态、构成方式和实现形式。而生产关系的性质、状态、构成方式和实现形式决定着社会政治的特性、取向和运行方式。因此,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共同构成了社会经济,形成了社会政治的基础,并且对于社会政治具有前提性和决定性意义。这种前提性和决定性主要体现在:

①生产力的特性和发展水平规定着生产关系和社会政治的性质和发展水平;

②生产力的实现方式决定着生产关系的实现形式与社会政治活动和组织的规则和运行方式; ③生产力的发展,推动着生产关系和社会政治的发展。

(2)政治对于社会经济具有巨大的反作用,它或者以政治权力和相关规则保护着特定的经济基础,进而推动或阻碍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或者以政治权力的力量改变生产关系及其实现形式推动或者阻碍生产力的发展; 或者由于自身的改变推动或者阻碍生产关系乃至生产力的发展。

7. 国家形成的基本条件是什么?

【答案】国家形成必须具备以下条件:

(1)资源的大量获取。国家的形成一定要具备相应的物质基础,因此能否在资源的提取和获得上取得优势或便利条件,就是国家形成的一个重要条件。

(2)安全的地缘政治。在国家形成的过程中,毗邻之处不能出现无可匹敌的打过,否则很难维持自治和镇压反对力量。

(3)持续的政治人才供给。国家形成一定要有大批相应的政治人才出现,以适应国家的开拓和治理。

(4)战争中获胜。

(5)被统辖人口文化上同质。如果统辖范围内的人口,在文化上是同质的,那就可以大大降低国家形成的成本,因为这将更容易推行统一的行政安排,促进被统辖人口的忠诚和团结,统治者也可以坐享其成地利用既有的沟通系统。

(6)中央权力与地方精英的强大同盟。

在国家形成的过程中,如果其中某一些因素程度高,就可以弥补另一个程度较低的因素的不足。

8. 如何理解政治革命的含义?

【答案】(1)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政治革命的含义进行了如下概括:

①革命发生的根本原因是特定的社会经济关系从根本上小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矛盾。社会的物质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便同现存生产关系或财产关系发生矛盾。于是这些关系便由生产力的发展形式变成生产力的栓桔。社会革命的时代就会到来。

②革命的社会体现是阶级之间的矛盾和对抗。在社会发展过程中,不同的社会经济关系造成不同阶级之间的矛盾和对抗,从而成为革命的现实体现。

③革命是社会发展过程中的质变,其结果是新的社会制度代替旧的社会制度,从而极大地解放社会生产力,促进整个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因此,政治革命就是在社会利益矛盾对抗的基础上,社会政治力量为变更政权和社会利益关系而反抗既有政治权利和政治统治的激烈活动。

(2)政治革命的基本特征是:

①不同利益的冲突和对立

a. 政治革命发生的社会原因是利益的冲突和对立。既有的利益关系不可能维持,革命的社会利益主体的利益与政治权力主体的利益呈现水火不容的激烈对立状态,从而促使政治革命的发生。 b. 政治革命的目的是通过变更政治权力,变革社会利益关系和权利关系,从而实现革命力量的利益要求,因此,政治革命的归宿是革命力量的利益要求的实现。

②政治力量的对抗和角逐

a. 政治革命是政治力量的对抗,政治革命是在利益对立的基础上发生的,同时,政治革命关系到政治权力的归属,因此,政治革命呈现政治力量对比关系中的对抗状态;

b. 政治革命中政治力量的对抗性体现为各政治力量的角逐行为。社会政治诸力量在互动过程中,围绕各自的政治战略,运用各种各样的政治策略,形成纵横裨阖的角逐。

③政治权力的变更和夺取

a. 政治革命的根本标志是政治权力的变易。通过政治力量对比的变化,实现革命力量向着政治权力的转变,是政治革命的根本内容;

b. 政治革命的核心活动即是围绕着政治权力的争夺活动,革命力量对于政治权力的夺取,既有政治权力主体和统治者对于其政治权力的维护,具有你死我活的特点。

④人民群众的参与和加入

在革命力量的鼓动、号召和组织下,人民群众的政治热情便迅速地转化为群众性的革命行动,使得政治革命成为人民的盛大节日。人民群众的积极参与是政治革命的强大的社会动力。政治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