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单选] 下列有关细菌产生耐药性的机制,描述不正确的是()
抗菌药物作用靶位改变。产生灭活酶或钝化酶,使药物在作用于菌体前即被破坏或失效。改变细菌细胞外膜通透性。影响被动流出系统。细菌生物被膜耐药屏障。
问题:
[单选] 下列有关细菌耐药的基本机制,描述不正确的是()
细菌耐药性又称抗药性,是指细菌对于生物药物作用的耐受性或对抗性。固有耐药性由细菌染色体基因决定的,代代相传,不会改变。获得耐药性是由于细菌与抗菌药物接触后由质粒介导,通过改变自身的代谢途径,使其不被抗菌药物杀灭。多重耐药性是指细菌对多种作用机制不同的抗菌药物产生的耐药性。交叉耐药性是指细菌对某一种抗菌药物产生耐药性后,对其他作用机制相似的抗菌药物也产生耐药性。
问题:
[单选] 以下作用于细菌细胞壁的药物是()
阿奇霉素。阿米卡星。利奈唑烷。哌拉西林。氧氟沙星。
问题:
[单选] 细菌对氨基糖苷类抗菌药物获得性耐药的主要机制是()
药物作用靶位的改变。细菌产生氨基糖苷钝化酶。主动排外。细菌产生β-内酰胺酶。DNA螺旋酶的改变。
问题:
[单选] 多重耐药铜绿假单胞菌耐药机制是()
产生氨基糖苷钝化酶。产生DNA螺旋酶。孔蛋白缺如。具有外膜药物泵出蛋白。产生β-内酰胺酶。
问题:
[单选] 产生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的主要菌株、主要病原菌是()
弗劳地枸橼酸菌、铜绿假单胞菌。大肠埃希菌、产酸克雷伯菌。阴沟肠杆菌、黏质沙雷菌。肺炎克雷伯菌、阴沟肠杆菌。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
问题:
[单选] 关于药效动力学的参数,描述不正确的是()
MIC是指在体外培养18~24小时后能抑制培养基内致病菌生长的最低抗菌药物浓度。MBC是指能够杀灭培养基内细菌或使细菌数量减少99.9%的最低抗菌药物浓度。AUC可以估计进入体循环的药量。Cmax是指给药后达到的血浆药物浓度的峰值,表明药物的吸收速度大于消除速度。PAE是指细菌与抗生素短暂接触,当药物清除后,细菌生长仍然受到持续抑制的效应。
问题:
[单选] 决定药物每天用药次数的主要因素是()
血浆蛋白结合率。吸收速度。消除速度。作用强弱。起效快慢。
血浆药物浓度下降一半所需的时间。经任何给药途径给予一定剂量的药物后到达全身血液循环内药物的百分率。机体消除器官在单位时间内清除药物的血浆容积。给药24小时内的AUC与MIC比值。血浆和组织内药物分布达到平衡后体内药物按此时的血浆药物浓度在体内分布时所需的体液容积。
问题:
[单选] 为了很快达到稳态血药浓度,可采取的给药方法是()
药物恒速静脉滴注。一个半衰期口服给药一次时,首剂加倍。一个半衰期口服给药一次时,首剂用1.44倍的剂量。每五个半衰期给药一次。每五个半衰期增加给药一次。